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用好引语,是写活消息的重要手法之一。因为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处于被动消极地位。而引语的使用,可使读者在心里自语:“这里说的都是真的”,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增强消息报道的真实感。《市长吴官正“微服”私访备尝旅客之苦》是一篇获全国好新闻奖的消息。除内容好外,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用活引语。下面让我们一起读分析这条消息。本报讯 吴官正市长昨日清晨“微服”出访武汉港十五码头,尝到了劣质服务的苦头后说:“武汉的服务工作没有抓好,市长挨骂活该!”  相似文献   

3.
4.
财经活动始终是人的活动,记者要靠对一个个人物的采访(言语交流)才能完成一篇财经报道。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事件中的人物也许会有许多个性化的言语,但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内容基本上都是被以客观的陈述语句表达。在财经新闻成品中,人物说话的内容(引语)也许是其保留下来最原汁原味的东西了。由于财经报道有用性功能的增强,财经新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教科书把直接引语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相比之下,国内新闻报道就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引语缺失、不善用直接引语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报道文本实例阐述了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使用直接引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当代新闻研究领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意义的研究,我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而在西方新闻界,几乎到了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程度,西方新闻学者也普遍重视对直接引语问题的研究。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许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语是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中人物(包括新闻人物)说的话,直接引语要真实、准确、一字不差,完全忠实于新闻中人物的原话。中西在使用直接引语方面的差距我国记者在重视使用间接引语的同时,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尤其是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常通篇采用间接…  相似文献   

8.
会议新闻是各类报纸,尤其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重要版面的“重头戏”。然而,在各种题材的新闻中,会议新闻由于报道内容上的单调枯燥、报道方式上的僵滞呆板,一直有着一副“灰色”的面孔,并成为影响媒体传播质量的因素之一。其实,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都在矛盾中生存和发展。会议报道也是如此。在会议报道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和受众需求之间已经存在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传播者善于发现其中的矛盾,并一一加以解决,才能写出鲜活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两会”(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报道,有一个不同以往的显著特点,就是中央下发了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报道的意见,从而给这个中国最大的会议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气息,也给我们的会议新闻的改革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报道新闻比作做"菜",那么在读者眼里,重大主题报道这道"菜"往往因选料陈旧、制作方法老套而缺少风味。如何使重大主题报道一改陈旧、正统、沉闷的"面孔",以轻盈、清新、时尚的姿态出现,从而轻易地激起读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呢?笔者以为,在新闻报道模式多样化,倡导轻松阅读的今天,重大主题报道也要与时俱进,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创新报道形式、报道视角要大胆实践,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1.
石坚 《传媒观察》2005,(10):57-58
在新闻报道中引用人物原话,已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段,是让新闻变活的“秘密武器”之一。西方新闻教科书中把它称作“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00年5月24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省人民会堂隆重召开命名表彰大会,授予正阳县公安局副政委兼雷寨乡派出所所长刘文功“爱民为民的好民警”荣誉称号,并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开展向刘文功同志学习的活动。至此,新闻媒体对刘文功的宣传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刘文功这位从政法战线涌现出的英模人物的典型形象在全省树立起来。 对刘文功的集中、持续宣传从1999年底开始,到2000年5月只有半年的时间。这个活动的开展,给正在进行的“三讲”教育带来一股清风,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报道方式,介于新闻调查和新闻评论之间并具有独立的叙事方式.然而,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在新传播技术和复杂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深度报道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具有严重主观倾向的刻意策划、模式固化的报道结构以及过于文学化的叙事方式,这些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的文学化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卫红 《新闻界》2005,(6):135-136
文学史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带有些新闻的要素和特点,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自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等,而在新闻史上能传承下来的新闻作品几乎都是成功运用了文学技法的作品,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李大钊的《新纪元》、刘白羽的《沸腾的北平城》等等。其实,在中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以文学笔法写新闻。试看下例:  相似文献   

15.
如果人们是通过媒介去感知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真实 的环境,那么,把今年的5月称之为“灾难之月”是毫不为过的:SARS阴云持续弥漫在我们的上空;阿尔及利亚、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国相继发生六级以一地震;乌克兰、尼泊尔飞机失事;沙特、摩洛哥、俄罗斯车臣等地相  相似文献   

16.
王艳 《新闻界》2008,(6):90-91
本文结合5·12汶川地震报道的新突破提出危机报道模式的突破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赵维民 《新闻界》2000,(6):46-46,49
长期以来,党报上会议新闻、党政领导干部的活动和讲话过多,八股式的报道方式令读者生厌,成为新闻工作的一大难题。如何破这个题,是我们编采工作的一个焦点。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作为定位于市民大众的现代都市报,同时仍是党的舆论工具,应通过新闻报道的观察视角、倡导方向、所执立场观点来体现正确舆论引导;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政新闻、会议新闻要牢牢把握市民需要,善于思考、敢于突破,让这类新闻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并受到读者欢迎。   一、围绕党委政府工作,让战略性报道有声有色打动人心   党委…  相似文献   

18.
新闻创新难,是不少媒体人的困惑,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列为新闻报道的“四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之一。作为地市党报,在破解新闻创新难方面该如何做,不仅考量着媒体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关系着媒体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党报品牌的锻造。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