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体教结合的概念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体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的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指广义的体育与狭义的教育相结合,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的结合。体教结合中的体育,是指我国体育系统  相似文献   

2.
沈洪 《现代教学》2008,(10):23-23
有人说,体教结合已经遇到了瓶颈,无法解决中国体育的根本问题。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其实,体教结合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本身就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规律,只不过是我们的体育先前“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罢了。阕此,推行体教结合实际上就是要以“教”来唤醒“体”的本真,以教育推动体育共同发展,在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使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教结合的实质,说到底就是追求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随着不断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和体育人才培养力度,中国体育后备人才情况依然令人担忧,重庆市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重庆市各领导部门本着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从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努力探索适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促进体、教育结合。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体校、江津区体校等的"体教结合"模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案例分析,对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出现的弊端进行归纳分析;对"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梳理,试图揭示"体教"模式在在重庆市实行,为重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为重庆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教体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减轻教练员和领队的众多负担,也能够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体育后备英才的选拔和培养,因为学校是竞技体育的基础,也是后备人才选拔的基地,"教体结合"使体育后备人才选拔的范围内增大,本文就教体结合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梁海 《考试周刊》2012,(52):109-109
"体教结合"是体育与教学两个部门的联合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可以体现"双赢"思想的制度设计。将这两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能够产生良好的放大效应,从而真正实现体育的体教结合。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高中体育"体教结合"模型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是国家针对我国传统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然而,在"体教结合"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因目标定位、体制、经费投入、教练员队伍建设、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造成"体教结合"模式并未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体教结合的概念 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体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的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指广义的体育与狭义的教育相结合,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教体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然而,在教体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照搬现有的训练模式,对学训结合的规律没作深入探讨,没能着力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的竞训模式,其结果是不能充分发挥培养模式的优势,使得学生学训的矛盾激化,教体结合的主要矛盾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运动训练与文化课教学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的竞训策略.  相似文献   

9.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0.
邸洁 《考试周刊》2009,(44):128-129
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体育与教育本应融为一体。实现体教结合,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必由之路。“体教结合”已成为国际体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概括总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优势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体教结合"的研究与发展动态和"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及对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思考,把"体教结合"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是一所以体育为特色的学校。近三十年体教结合,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但发展过程也困难重重。本文阐述了该校如何对发展中的设施差、普及难、师资弱、研究少四大难题进行对症下药、除腐生肌,使学校的体育特色更加鲜明,使体教结合萌发了新的生气。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虽然处于蓬勃发展之中,但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萎缩.“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实施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整体上我国的“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与预期目标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本文研究了“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4.
"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竞技体育、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法,并结合陕北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探讨了"体教结合"的基本内涵,有效地提出了陕北"体教结合"的基本对策,为体育后备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精神文明的提高。体育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些年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是教育的重要基石。本文主要是对"体教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体教结合"教育模式进行对比,找出更加有利于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体教结合”模式是探索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路径,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以来,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还有许多问题.总结“体教结合”模式20多年的实践过程,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改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为指导"体教结合"实践,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教结合"的历史沿革与实践操作入手,对"体教结合"的内涵、目的与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体教结合"的基本原则,指出现阶段"体教结合"指的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资源、政策与制度上的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与做法,总结与推广清华模式,实现国家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1987年开始的"体教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了接近二十几年了,按照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教体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体教结合"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育本身隶属教育的前提决定了竞技体育发展的长效途径不能够脱离教育这一大环境,具体的操作模式从我们西南地区实践开始,根据各个项目的成才规律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不要把此模式搞成是形象工程,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解决当前阻碍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途径探索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全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出现巨大"滑坡"、竞技体育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的形势下,阐述了甘肃省临夏州在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中实行体教结合模式的方法,论述了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教结合模式中应该做好的几个"结合",并对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如何运用体教结合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育导刊》2007,(5):F0002-F0002,I0001
广州市第一中学成功探索和实践“体教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成为了实践“体教结合”的典范。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研究”实验学校、全国棋类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金球)、广州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田径、乒乓球、象棋、国际象棋、围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