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品味于连     
对幸福的理解,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而在于连那儿,幸福被简单地定义为“出人头地”和“飞黄腾达”。于连对于他的“幸福”,始于诱惑,终于鄙弃,其间种种迷误和梦幻最后被两记枪声福”,始于诱惑,终于鄙弃,其间种种迷误和梦幻最后被两记枪声惊破。他是矛盾的,他善良却又虚伪,他纯真却又爱慕虚荣。正是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如果他不是这么倔强,不是这么纯真。如果他抛弃了内心隐匿的真实,像他事先预设好的轨道生活。如果他放弃做人的尊严,表示屈服……可是他没有。没有坦然。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他开始把在生活中熄灭的热情重新点亮。他开…  相似文献   

2.
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之所以拥有那么多的读者,在于他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于连.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连的评价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印证,或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颠扑.肯定他时,抬到英雄的地步;否定他时,便打入野心家、阴谋家、十足的伪君子的污泥坑.如何实事求是地用科学态度去评价这个形象,对我们批判地吸取外国文学的精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品味于连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晶的美”。领会,既是智慧的参与,更需情感地体现和主动的探究。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胜境,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深切的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这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的  相似文献   

4.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的小说《红与黑》一百多年来,被译为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人们对书中主人公于连的评价至今众说纷法。于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王政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于连身处被压迫者的地位。他所出身的小资产阶级曾同广大人民一起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在雅各宾党人的领导下镇压了贵族和教会的反抗,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到了他的幼年时代,拿破仑的军队驰骋欧洲,当时用人唯才是举,小资产阶级的青年也能因军功和办事才能出人头地。然而到了他成人之时,波旁王朝复辟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勾结…  相似文献   

5.
我看于连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更多是热情、真诚和善良。  相似文献   

6.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可能有多种性格特征,但这些特征绝不会是杂乱的堆积,不会是各自孤立的,它们总是彼此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内部,各种特征总是以独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性格结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的差异性,造成了人的多样性。在文学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是个性丰满、与众不同的,是“这一个”。伟大作家能够对他的人物的各种性格特征作出合理、独特的排列组合,使之成为活生生的人。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小说《红与黑》的主人翁)正是这样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7.
于连反叛性的坚毅性体现对父权不服从,对阶层尊卑的挑战,对宗教神学的不满与利用;家庭权威、政治权威和神学权威都与其性格抵牾,他以潜心读书躲避父亲,以坚决抗争争取个人权利,以虚伪手段让宗教为个人所用,甚至以出卖自我灵魂来提高自我身份。于连的一系列反抗带有悲剧性,首先归因于等级制度,这既是其成功的障碍又是其矛盾性格的产婆;其次源于其正义目的和邪恶手段结合。  相似文献   

8.
9.
于连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第一个具有强烈超越品质的形象,他奉拿破仑和卢梭为精神导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不择手段地向法国上层社会迈进,希冀完成自己的宏伟志向。但这种超越是非历史的,势必被时存秩序扼杀,他的无可挽回的死也因而产生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
在法国近代文学史上,拉摩的侄儿和于连是两个比较奇特的形象,很难令人把他们联系起来去看待。然而,由于法国大革命及其影响的媒介作用,便使得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我们称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为法国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的“父”与“子”。因此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研究他们之间的这  相似文献   

11.
《红与黑》问世迄今已一个半世纪。其间,或受冷遇,或遭热骂,成为评论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且易走极端的热点。一言蔽之,对于连的评价,是《红与黑》面面观的焦点。国内评坛,主要有两说:“个人野心家说”及“反抗英雄说”。前说似占主导地位。有的认为,于连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形象(《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下册 P.48);有的说,于连由一个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向上爬的野心家(《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P.260);还有的说,于连出卖灵魂,走上堕落的道路,背叛了自己所出身的阶级,成了贵族反动势力的走狗(陈星鹤:《近似的生活道路,不同的命运结局》)。《欧洲文学史》是“个人野心家说”的代表者:“于连代表  相似文献   

12.
方杰是我的得意门生,不,应该说是各科教师的得意门生.他的各门功课都非常好,为人谦逊认真,而他的刻苦,也早巳使他成为许多人的榜样.特别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的是,他的家庭非常贫穷,衣服上经常印有各种标语-因为是搞宣传赠送的;伙食也非常节俭,每天不超三元,但“人穷志不穷“在他的身上导到了很好的印证.他学习非常努力,一次他不小心摔坏了腿,打着石膏,依然由母亲扶着进教室坚持上课.……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司汤达、莫泊桑作为其中的代表,更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大师级的地位,在他们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年轻人”的形象占了较重要的篇幅,尤以于连和杜瓦洛更为突出。这两个“年轻人”既有相同之处,更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于连和孙少平分别是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也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奋斗者的形象。他们身居异国,在个人与社会的格斗中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奋斗的历程,对待爱情的态度、结局、内涵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维里埃算得弗朗什—孔泰最漂亮的小城之一。一幢幢房子,白墙,红瓦,尖顶,展布在一座小山的斜坡上。茁壮的栗树密密匝匝,画出了小山最细微的凹凸。城墙下数百步外,有杜河流过。这城  相似文献   

16.
于连是司汤达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是复杂的,这在他的生命最后阶段尤其表现得集中:一声枪响,德·瑞拉夫人倒下了,于连琅珰入狱。枪响前后,于连判若两人:自幼就支配他整个身心的狂热野心如今灰飞烟灭;昨日还占有他心灵的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已换作厌倦冷漠;而对“出卖”他的仇人德·瑞拉夫人,却重修旧好,热恋如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他贪恋着前所未有的爱情的欢娱,却又断然拒绝情人的恳求,不求赦免,唯求速死;此外,不久前还是统治阶级忠实走卒的他,几天后竟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俨如为民请命的造反英雄。如此复杂的矛盾集中于一人身上,无怪乎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之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7.
方杰是我的得意门生,不,应该说是各科教师的得意门生。他的各门功课都非常好,为人谦逊认真,而他的刻苦,也早已使他成为许多人的榜样。特别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的是,他的家庭非常贫穷,衣服上经常印有各种标语——因为是搞宣传赠送的;伙食也非常节俭,每天不超三元,但“人穷志不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学习非常努力,一次他不小心摔坏了腿,打着石膏,依然由母亲扶着进教室坚持上课。  相似文献   

18.
《简·爱》与《红与黑》分别以维多利亚和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歧视论和人的商品化为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简·爱和于连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成与败。  相似文献   

19.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18岁出道,23岁上断头台的悲剧典型形象于连·索黑尔。有论者说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也有论者说他是反叛的英雄。就作品《红与黑》而言,有人以它深刻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天主教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反动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尚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形势,指出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作者着力塑造的"困惑中觉醒、觉醒中升华"的于连这一形象作为解析对象,侧重结合人物刻画、人格释放以及人性宣扬等内涵层面的切入剖析,批判现实主义理念、个人社会化、人文价值这三者的交糅,从而细致全面地对于连的角色属性在性格特征展示濡染、人性价值交互融合进行发微探究,进而完成赏析层面之上的形象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