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十年来,美国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在相继进行的改革之中,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改革、授课时数以及控制学生违纪行为上,在最近的研究中,又有了新的发现。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哈罗德·W.斯蒂芬森与其同事在对儿童学业成就的研究中,发现在美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奇特现象——-“夜郎自大”,即学生的自我评估水平明显地超出了其实际学业水平。这一点与美国教育的危机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罗德·W.斯蒂芬森与同事从1980年开始从事跨国的儿童学业成就研究,在对美国、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学生在校与在家庭的…  相似文献   

2.
财商是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财商教育对于儿童的良性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儿童财商教育开展得比较好,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中国应根据儿童所处的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等不同年龄阶段来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财商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育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教育学系协办的“当代教育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02年7月25—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大、山东师大、上海教科院等单位的学者近50人。下面分专题对本次会议情况作一综述。一、当代中外儿童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一)儿童面临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鉴于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多种文…  相似文献   

4.
项建英  杜莹 《教育评论》2014,(4):149-152
从清末到建国初期,日本教育学教习、美国教育学学者、苏联教育学专家在中国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末日本教习是中国教育学术发端的重要推手;民国时期,美国教育学者来华促使中国教育学术蓬勃发展;建国初期,苏联教育学专家的到来使中国教育学术出现结构式转型。在中国教育学术的发端、发展和转折时期,外国来华教育学者在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刘蕊  黄冲 《甘肃教育》2014,(21):126-126
正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后,"教育立国"的思想就贯彻整个日本社会。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非政府组织"救助儿童会"发布的"儿童发展指数",在全球各国儿童发展指数排名中,日本排在第1位。毕业于日本立教大学的孙瑶琼,至今已在日本生活8年。孙瑶琼的儿子今年两岁,在埼玉县某保育园,每周3次,每次保育时间4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13日,第27届国际早期教育年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拉开帷幕。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及台湾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近百名代表济济一堂,在“多元文化与儿童的发展”的大会主题下,以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研讨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的早期发展与教育问题.呼吁各国共同关注人的早期发展与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日本,儿童精神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联系,适应日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鼓励儿童形成坚韧、努力、协调及自律等精神品质.成为符合日本社会需要的人。日本儿童的精神教育主要强调培养四方面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1984年4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州立休斯敦大学召开的以“儿童掌握知识的过程”为主题的一次研究会上,美国密执安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斯蒂文逊博士发表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到会者广泛的注意。这一篇论文是就日本、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生阅读能力与数学能力进行广泛而长期的比较调查之  相似文献   

9.
相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英才教育的发展情况,日本的英才教育具有其独特性。英才教育在日本官方是不被认可的,而实际上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机会是针对英才儿童的,这使得英才教育在日本是实质上存在的。本文从"名"到"实"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日本的英才教育状况,分析了日本英才教育"有实无名"的原因,介绍了日本英才教育的相关实施举措,以期为我国的英才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日本小学教育的美国专家发现,日本小学是一个充满生气、洋溢着友爱精神的儿童伊甸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日本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三个“C”之中。本文即对三个“C”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为迎接第14个世界儿童日,近日,我刊派出了8名编辑赴上海参加第四届“为了孩子”国际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儿童发展与社会责任”。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主题发言。会议主要探讨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安全、社会环境、社区指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儿童权利、心理干预等带有全球性的问题。我刊编辑出席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政府干预下迅速发展。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独具特色:儿童艺术教育以全体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构建生活化、综合化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打造幼儿园与社区联合的艺术教育生态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儿童艺术教育测评体系和宽容开放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等。美国学前儿童...  相似文献   

13.
黄进 《幼儿教育》2002,(11):10-11
2002年6月18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幕。会议历时三天,来自美国、德国、中国以及港台地区的代表参加了研讨。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理念以及基层实践的梳理、考察,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幼教方面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交流对话,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儿童艺术教育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4.
黄新宪 《教育评论》2012,(4):123-125
所谓小学校,指日本占领台湾后,专为在台湾的日本人子弟开办的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小学校虽然设有明文规定是日本儿童唯一进入的学校,可是,事实上进入小学校读书,是日本儿童特有的权利。"①与此同时,又专为台湾民众子弟开办了公学校。通过这两类学校将日本儿童和台湾儿童区隔开来,实行所谓差别教育。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校发展源流及主要特征的粗浅探讨,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民众实施教育歧视政策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美国《早期儿童研究季刊》2004—2013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美国早期儿童与教育研究方法及选题的现状。研究发现,美国早期儿童与教育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相关部门建立的数据资源为研究提供了使用大数据库的契机;研究以儿童为核心研究对象,其中3~6岁儿童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注重3岁以下及刚入学儿童的研究,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关于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涉及儿童语言、认知、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研究选题尤其关注儿童发展及与其有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机构、家庭系统,既有考虑各系统间交叉关系的研究,又有针对某一系统中特定教育因素的专门研究,研究深入探讨具体教育因素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最终指向如何促进儿童发展,提高早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儿童社会化问题是当今国际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评介托宾、吴燕和等在中国、日本和美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这个研究在发表后引起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原因是,一、这个儿童社会化研究是采用跨文化心理学的方法;二、这项研究采用声象纪录法。这些方法对现在心理学研究,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个研究采用这些方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三个国家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小原国芳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他也是终生工作于教育第一线的世界知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以尊重儿童个性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使人在智(真)、德(善)、美、圣、体(健)、劳(富)六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体系,它不同于以儿童为中心而无视教师作用的进步主义教育,也有别于以教师为中心但无视儿童个性的传统主义教育。他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对日本教育以及世界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与日本同属东方文化背景的国家,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一、全人教育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儿童往往为取悦老师、家长而学习,美国儿童则是凭兴趣而学习I中国的教育方式比较严肃,气氛紧张,美国的教育方式多为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中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美国学生在考试和竞赛中分数较低;中国的教育改革要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2004年学习障碍国际研讨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春风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从2001年到2004年,通过对中国、美国、加拿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儿童与美国和加拿大儿童在学习特点上的中西差异十分明显,美国和加拿大被调查的儿童学习自信心明显高于中国被调查儿童,分别是57%和49%,而仅有33%的中国学生对学习有自信心。“中国儿童自信心相对不足,与平时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环境紧张有很大关系。”谢春风分析,注重儿童作业练习能力的培养,既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可能也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介绍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教学模式及其各自的办学特色,阐述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通过与美国和日本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困境。借鉴两国职业教育,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