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与规律,以促进技术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利基管理和社会技术远景引导两大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政策路径.以风能产业为例,选取丹麦、德国、英国、美国、荷兰五个风能大国,研究分析了各自风能产业发展历程以及政策支持经验.研究显示,技术创新的突破并不必然带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繁荣,新兴产业不仅需要稳定、持续和保障有力的"战略利基市场"培养和支持,而且更需要有力的政治支持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
在以中国为典型的大型后发新兴经济体中,本土企业的追赶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供给端存在连续的技术层级,需求端具备多层次的市场空间。本研究提出技术梯度、市场梯度两个构念,用以反映大型新兴经济体追赶中技术维和市场维的独特产业情境特征,并探索其对产业间追赶绩效差异的解释力。基于中国制造业26个行业2001-2007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技术梯度、市场梯度以及它们与技术努力强度的交互作用对追赶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梯度和市场梯度对产业追赶绩效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技术努力强度较大或较小的情况,在技术努力强度适中的产业里,技术梯度和市场梯度对追赶绩效的影响更强。该发现对产业追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越  余江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807-1816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和产业技术追赶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规范的多案例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以我国蜂窝移动通信产业为典型研究案例,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演进与创新"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结构、新兴技术体系、生态系统能力、制度要素的共同演进对支撑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度剖析我国蜂窝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提出了新兴国家产业的并行发展模式,拓展了产业技术追赶的相关理论,并为分析产业演进创新过程中的机制与动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斌  欧伟强 《科研管理》2016,37(7):35-46
论文分析了海峡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演进的六大"演化代",阐述了两岸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演进机理。并以闽台LED产业集群为例,采用多链扩展改进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对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演进过程进行全产业链、多维度综合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演进的思路:(1)在实现模式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对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进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终带动两岸新兴产业集群乃至相关产业集群的腾飞。(2)在运行机制上,实现由"分散发展"向"集聚发展"转变、由"个体制造"向"聚合制造"转变、由"技术追赶"向"技术跨越"转变。  相似文献   

5.
陈衍泰  程鹏  梁正 《科学学研究》2012,30(8):1187-1197
首先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两阶段分析框架,探析影响新兴产业演化的四维度因素,分别为"技术维度"-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选择、"市场需求维度"-本土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的协调;"产业主体维度"-在位企业与新创立企业培育的选择;"制度维度"-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平衡。基于此,以风机制造产业为例,分析中国1980-2011年风机制造产业的成长演化过程,并探析影响产业发展轨迹的"两阶段四维度"因素。以风机制造产业为例的研究,论文最后提出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建新  王毅 《科研管理》2013,34(8):68-74
本文采用"建立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文档资料、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案例资料,并进行三角验证。我国电视机产业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同样的技术追赶路径,即从引进国外成熟期产品制造技术起步追赶,属于典型的单路径模式。我国通信设备产业技术追赶的初始期,在引进国外设备、引进生产线的同时,国内企业、研究院所(后转制为企业)较早进行自主产品开发(模仿创新);形成了从自主开发高端产品切入追赶、从自主开发低端产品起步追赶、从引进高端产品生产线起步追赶等多种追赶路径同时并存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多路径"模式。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典型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进行衡量:1)产业内主要企业的专利数量;2)业内专家、研究学者的主观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认为:通信设备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明显高于电视机产业。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主要发现是:在产业技术变革快、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基础差的情景下,相对于"单路径"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多路径"模式能带来更高的产业技术追赶绩效。这一理论命题弥补了"特定顺序"和"技术跳跃"两种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基于价值网络理论和A-U模型,构建了以价值网络中心性和赶超时机为调节变量的赶超路径对追赶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以2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例,运用层次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技术突破主导路径和市场突破主导路径对追赶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价值网络中心性对技术突破主导路径和追赶绩效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对市场突破主导路径和追赶绩效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3)赶超时机对技术突破主导路径和追赶绩效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对市场突破主导路径和追赶绩效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研究明确了赶超路径发挥效用的具体情境,为后发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赶超路径选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技术追赶历史和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技术追赶路径选择框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政企共演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及频繁互动的内在机理,指出在追赶起步、追赶提升和后追赶三个阶段中,政府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升级—创新驱动"演化与后发企业"技术模仿和二次创新—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演进同步发生,共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并反作用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基于政府意志或行为而形成的政府干预、制度型市场和产权差异等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推动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并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引领,还需要在企业、产业、政策层面持续性地完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0.
后发经济体技术追赶已进入技术范式调整期,企业实践逐渐由技术跟随向创新追赶转变。以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制度质量视角,构建了技术创新意向和追赶绩效的二阶段回归模型,从政治稳定、政府效能、监管质量、法律制度及腐败控制五维度检验了制度质量是影响创新意向和创新追赶绩效的关键因素。基于此,结合"互联网+"提出了关于提升制度质量的建议,以期为激励企业创新追赶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技术与制度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但主流经济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还未达成共识。本文运用协同演化理论,研究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文章以我国电动汽车为例,以五年计划(规划)为产业发展节点,分析这一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制度协同演化过程,发现在产业孕育期和萌芽期是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在成长期是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为了更好地促进电动汽车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为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复杂产品系统追赶路径的选择对后发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高铁,核电和航空三大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路径,总结出中国复杂产品系统实现成功追赶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实际产业困境给出具体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市场、用户、互补企业、政府等关键要素的影响;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要重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融合;用户应主导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产品进行商业化的应用指导和支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是后发国家实现复杂产品系统成功追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新兴产业本质上就是新兴技术颠覆性创新驱动的产业,随着创新范式从"创新系统"向"创新生态系统"变革,新兴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颠覆性创新过程。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探究新兴产业技术变革、市场颠覆过程中技术依存关系和价值采用主张变化规律,总结提炼出3种颠覆性创新过程:技术突破-高端市场导入、技术改进-低端市场渗透以及利基市场开发导入,并分析3种过程的差异点及相应的适用条件,旨在为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机会窗口。新兴技术链是产业发展的"能力"或"内核",新兴产业链是把这种能力引入新市场并实现价值的媒介,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理论探索和物联网产业的实践表明:要以专利和标准战略构建自主技术链,避免产业发展陷入"技术空心化";以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自主产业链,避免技术创新进入"尘封的殿堂"。  相似文献   

15.
从市场化改革角度研究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阶段性过程特征,需要把握中国产业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市场竞争的作用特征及其变化。借鉴这些研究的相关理论思路和结论,提出一个在产业演进中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互动过程的分析框架。在这种框架下,研究了中国产业演进中,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实现的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特征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市场化改革条件下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并从这种动态过程特征中分析了不同产业技术追赶效果的差别,进而对中国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提出新的战略和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技术模式与中国产业技术追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产业技术模式的特征是影响后进国家产业技术追赶绩效的关键。本文首先对影响产业技术追赶的技术模式特征进行阐述,并将其运用于六个典型产业的技术追赶可能性分析中。现阶段中国技术追赶的新环境决定了中国应走新的技术追赶道路。本文在对产业技术模式特征以及环境分析基础上,给出了中国典型产业未来技术追赶的差别化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级视角理论模型,结合行动者-网络的视角对比了中国、丹麦和德国的风能产业系统的演化,以此探究从风能大国向风能强国的动力和机制。多案例的对比研究促进了多级视角理论的发展,分析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多级视角模型有较大差异:前者起步于利基市场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后者起步于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因而系统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结论显示,管理体制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方式;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制度建设是否协同是影响三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因此促进多主体的广泛参与、鼓励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文章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传统定性范式,遵循产业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构建了"发展阶段—特征—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框架,将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特征标志转化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市场动力因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完全处在同一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并且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对技术和市场的需求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沿用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性发展动力规律,并针对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出了"量体裁衣"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9.
强调科学作为创新原始动力在产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将产业划分为"基于科学的产业"和"基于技术的产业",论述了两类产业的概念内涵和特点,以及目前六代创新模型对科学作为创新原始动力认识的不足,并提出了将产业再分类的依据由于概念较新,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对心电图和石墨烯两个典型的基于科学的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方法来构建理论,提出了基于科学的产业其发展的一般模式,论述了该类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在时间和关键节点上的关系以及科学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指出传统"技术学习追赶模式"应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理解科学知识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追赶的影响对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政策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知识基础理论和技术体制理论,提出科学技术特征属性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从知识异质性视角分析产业创新的科学知识特征因素对中国技术追赶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美国专利及商标局1995—2019年的全球授予专利及其引用科学文献的数据,发现中国难以在科学关联度较高的领域、科学知识复杂多样化的领域和私有部门科学知识贡献度较高的技术领域提升技术水平和实现追赶;中国的技术追赶更依赖较为近期的科学知识,优势产业发展更依赖国外的科学知识来源;中国技术创新的本土科学知识来源主要来自公共部门的成果,私有部门产出科学对创新的作用不突出。研究结论揭示了中国优势技术领域发展的科学知识特征,为中国技术追赶提供了实证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