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明的核心是什么?这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是礼。有人会说,你这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因为你是研究礼的,所以才会把“礼”抬得这么高。可是对不起,这一说法的发明权不是我的,而是属于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先生就先获我心。钱先生在台北的素书楼会见一位美国学时说:“你对中国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钱先生非常明确地说道:“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为什么可以用“礼”来统领中国传统化呢?钱先生强调了以下两个要点:首先,  相似文献   

2.
文苑小品     
种夹竹桃的道士
  钱穆先生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道观,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先生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但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别的树!”钱穆先生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先生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士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相似文献   

3.
毛道生 《四川教育》2014,(11):47-47
近期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文化与教育》等教育大作,我感受颇多:以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身份享誉海内外的钱穆却是治学和从教两不误,他少有的专业发展之路更是值得当今的教师学习,所以我期待能“走进”他.但事实上,我也无法“走进”,因为钱穆先生思想深邃、学识精博,说“走近”已是狂语,遑论“走进”.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的文学研究是在其哲学、历史及思想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开阅的学术视野及独特的理论思维。本文主要分析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比兴”这一概念的阐释,从中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对“比兴”概念的发展与创新。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钱穆对“比兴”概念在传统诗歌领域中的理解;第二部分论述了钱穆先生将“比兴”这一传统诗学理论扩展到中国整个文学领域及艺术领域之中,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钱穆先生将“比兴”概念放之于文化及思想的高度进行观照,从而得出“比兴”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文化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新 《华章》2011,13(1):56-57
1990年8月30日晨,台北大风雨。9时许,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 9月2日,远在北京的冯友兰向台北钱穆家中发唁电一封。 3个月后,11月26日晚,冯友兰病逝在北京友谊医院。 钱、冯同生于1895年,均享年96岁。国学大师中得此遐龄的还有梁漱溟,比钱、冯二:人长两岁,于1988年去世。  相似文献   

6.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是吕思勉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教书时的学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中钱穆先生记录的一则小故事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故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王伟瀛 《科技文萃》2001,1(7):27-28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其学问被称之为“钱学”。收集钱先生全部著作的《钱 钟书文集》,最近已由其夫人、著名学者杨绛先生编定出版。如果我们读一读钱钟书先生著 作年谱,就会发现,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记忆力极强,没有人不佩服。乔冠华就说过:“钟书的脑袋也不知怎么生的,过目不忘,真是Photographicmemory。”钱先生反应也极快。记忆力加上反应敏捷,钱先生的学问和才气就凸现出来,与众不同了。有一次,某位自称仰慕钱先生的解放军军...  相似文献   

9.
魂兮何所附——与钱梦龙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伟 《教学月刊》2004,(11):3-7
钱梦龙先生向来是我所敬重的,他的“三主”教育理念也曾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尽管“三主”模式在当今理论界遭到程度不同的批判,甚至被扬弃,但我仍认为,钱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文基础教学领域里少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级人物。日前拜读钱先生的《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以下简称“钱文”)一文,感慨良多,欲以一孔之见,就教于钱先生。  相似文献   

10.
钱穆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被誉为通儒之学。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在学术研究领域,亦多有创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一书中说:“欲通中国文学,最先当读《诗经》”,又说:“若使一聪慧之高中生,年龄在十七八左右,获得良师指导,可以不费甚大功力,而对于此两千五百年以前之一部最高文学,约可以诵习其四分之一,当无困难”。出于此种考虑,笔者将自己平时研读《诗经》的片言只语辑录成文,  相似文献   

12.
年少时曾在家乡听师长提起过钱基博先生,言语中满是赞赏,可惜小儿懵懂,最后只记得钱先生的名字。岁月荏苒,而今步入学界,再次遭遇钱先生之时,已知这姓名所指乃是一位品行端正、学问广博的国学大师。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号潜庐、老泉,江苏无锡人。自幼承家学涵养,天资聪颖又勤奋砥砺,终成为一代学贯四部的大师。他一生耕耘杏坛,著作等身。而对于这些著述的学术价值,钱先生显然又是颇为自信的,尝自谓:  相似文献   

13.
12月20日晚,夜深人静,笔者在刘铁芳教授的博客上听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讲演——《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与中小学教师》。钱先生是应张文质先生的邀请于2007年11月11日在福州市为“生命化教育课题”旗下“1+1读书俱乐部”的成员作义务讲学。笔者很为钱先生的举动感动,听后亦颇为其思考、议论和揭示震惊。他的意思很是明确:  相似文献   

14.
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史学家,也是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1912年,钱穆辍学后一直在家自学,他曾经任教于中小学校。后来也曾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抗  相似文献   

15.
莫超 《甘肃教育》2014,(17):16-16
正最近属意拜读了国学大师钱穆的《文化与教育》,此书为钱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为抗战时期)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诸问题的专论及演讲词之汇编。该著就当时中国文化现代转化之途径、中国教育之弊端及改革方法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实属高屋建瓴,振聋发聩!近年多见讥讽中国几十年来的教育不如民国期间的教育之论,鄙人浅陋,对民国期间的国民教育情况知之甚少,故难以厘定是非。但从钱穆先生《文化与教育》中叙说的情况,与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状况作一比较,大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于此随举二事:一曰民国时期"中学校似专为投考大学之预备而设",二曰民国时期"学生在各科学科上所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二,钱基博先生120岁华诞),“钱基博与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隆重召开。会议由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玉德教授主持,华中师大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校长马敏教授,钱基博先生家属、其孙钱佼汝先生,及无锡钱学纪念馆代表,到会致辞。无锡、南京、长沙、广州等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开幕式上,马敏校长致辞,认为钱先生教书育人一生,其教育思想对今天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很有现实意义。章开沅先生指出,国学大师要对国学有深入研究,与当今那些不通之人…  相似文献   

17.
王莉 《教师》2010,(29):122-12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成的作品。钱先生对它的几次修改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语言的艺术性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围城》中尽显钱先生的智慧,而这智慧显示在作品的语言中就形成了钱先生独特的幽默感。其中的叙述语言的凝练生动和人物对话的耐人寻味,让读者体会到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  相似文献   

18.
谦虚     
一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一篇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论文,登门求教于钱钟书先生,钱先生给予了热心帮助,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文章发表前,这位青年过意不去,非要钱先生一同署名。钱先生当然不肯答应。在青年人一再央求之下,钱先生勉强同意署上一个“郑辛禹”的笔名。  相似文献   

19.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 钱钟书有一本《牛津大辞典》,这本辞典钱先生用了几十年,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件事让《牛津大辞典》的出版商知道了,他们找到钱先生,提出高价购买、永久收藏的要求,钱钟书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在乎钱吗?”  相似文献   

20.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我们,会随之失去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视野逐渐成为人们流行意识的今天,这样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正逐渐消失。当人们处于全国乃至全球流动与变幻不定的现代文明状态时,心里的一大痛苦就是“思乡”。这时候的人们,尤其需要故乡、家园的精神抚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