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2.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3.
我写稿多年,大大小小获过十几次奖。翻开那些获奖的稿件,我发现我的获奖稿全是自认为很不起眼的“基层小稿”。96年我还在军校念书的时候,我采访过学员队一位在生活上挺抠门的学员。这位学员家住在山东农村,考上军校后他很节俭,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后来大家发现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给了青海省一位贫困山区的少年,而那年他爷爷生病住不起院,家里欠债几千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学习尖子”。采访完后,我写了篇通讯《抠门的张建幸》,当时我认为这篇稿子题材不是什么大的题材,也没有在意。未想到这篇不足1000…  相似文献   

4.
记得三月间,妻子从娘家韦楼村回来伤心地对我说,邻里韦学梦娶儿媳,汽车响器都用上了还嫌不阔气,又请了几挺“三响枪”,结果枪崩了,伤着三人,一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喜事倒成了丧事!我一思量,很有报道价值,对那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就急急地从妻子嘴里“掏”得“五个W”,匆匆成稿,发了出去. 一个月后的一天,妻子举着收音机激动地向我喊道:“喂,广播了!”我仔细一听,懵了——咋成了别人写的啦?原来俺“学习班”里的学员郑朝广也得到了这一消息,他可不象我这样急燥,为采访当事人他跑韦楼、上医院折腾了几趟,写成以《说说俺花钱买苦头的体会》为题的来信,也投向了河南电台。虽说我发稿早好几天,但他的稿件角度新,情节生动,比我的强多了。  相似文献   

5.
报纸发一版的稿子分量要重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的,也并不是每一条理应是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特别是编辑都能理解、认识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甭管他什么版面。新闻贵在新,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就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和体会。2000年12月29日,我精心采写的一条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本想冲击头版头条的,不料正碰上新来的市委书记的一个活动占了头条,又碰上一个区委书记抓本…  相似文献   

6.
许多通讯员感到,去一个单位采访一两次后,稿件没上报,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不好意思再去采访,怕人家说风凉话。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1985年初,我刚到县委通讯组工作,就听说浒湾乡曹湾村的妇联、共青团、民兵等组织,是全国的先进单位,我先后三次到该村采访,写了几篇稿子都石沉大海。从此,我再也不愿到曹湾村去,生怕他们问起稿子的情况。后来,领导让我去时,才硬着头皮去了。没想到村党支部书记陈久涛见了我,就象久别重逢的朋友,亲热地说:“你好久没来,工作挺忙吧?”我坦率地向他讲了这段时间的想法,他听完笑着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报纸又不专是为咱们办的,哪能一写就(?)。”支书的话,打消了  相似文献   

7.
在调进《新生报》编辑部工作之前,我在农场担任过26年新闻干事,深知当一名基层通讯员的甘苦。一篇稿件,从采访、写出初稿、送审、修改到复写、寄发,要花去很多心血和时间。通讯员把稿件寄出后,希望报纸、杂志、电台采用,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报刊、电台能否多采用一些通讯员的稿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调进《新生报》3年来,我作了如下尝试。一、多编短稿。一般来说,编辑编长稿较省事。我自己也喜欢写通讯、特写,动辄二三千字。这对一张8开小报来说,要占一块较大版面,势必挤掉好几篇短稿。因此,我在编稿时尽量抑长扬短,稿件可以编短的尽量编短,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力求在一个版里多发几条。这样做,删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出版社的书籍编辑 ,报社的副刊和专栏编辑和刊物编辑 ,都得和作者打交道。某种意义上说 ,编辑成绩之好坏 ,乃至当编辑是否称职 ,都系于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忝为编辑半生 ,中经播越 ,实际执业也有二十多年 ,报刊书籍编辑都干过 ,接触过许多方面和各种水平的作者 ,有很易合作的 ,有很难对付的 ,其中颇多甘苦。在处理稿件和作者的关系中 ,我始终信守一条原则 ,这条原则是我入世之初 ,1935年顷 ,受教于当时的《杭州日报》的总编辑凌强先生———我曾多次撰文提起过凌强先生 ,他是一位博学、卓识而奇磊落的学者 ,后来我从沈钧…  相似文献   

9.
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法学家张友渔的鹤发童颜,也不是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和说话时洒脱的手式,对于一个八十七岁的老人,这些固然难得,而更难得的是他反应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就象是一条蜿蜒的山溪从你身旁淌过:随山曲折、清澈见底。“张老,请您从法律和新闻的关系出发,谈谈法制宣传和宣传法制。”我的话音刚落,他就谈开了。“任何一个国家,法制都是重要的,我国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写了许多稿件,竟未被采用过一篇。个别人讥笑我“只冒烟,不见火”,“瞎子点灯白耗油。” 就在我迷惘之际,领导送给了我一本《新闻知识》杂志,里面几个栏目一下子吸引住我的目光。尤其是读过了“新闻业务讲座”、“通讯员天地”等栏目之后,顿时觉得自己象一只迷途的羔羊寻到了回家的路。对这些栏目中的每篇文章,我细细地品味、揣摩着;领悟其精髓,吮吸其精华。从此以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爬方格”,所采写的稿件相继被省、地、县的报纸及电台采用,目前已有40多篇。我感谢单位领导送给我这份珍贵的“礼品”。  相似文献   

11.
在处理通讯员来稿过程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报上登了一条比较新鲜的新闻,过不了几天,准能“招来”一些和这条新闻题材相似的稿件。在和通讯员聊天时,还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报上登的那条新闻,读后一想,自己也碰到过类似的事,但没当回事就过去了。所以产生上述两种情况,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新闻敏感不强。做为一名通讯员,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在碰到有价值的新闻时,才不至于看不到,抓不着,以至于成为“马后炮”。要培养、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去下苦功夫。这里我想从“贮蓄思想”与新闻敏感的关系方面,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是英国作家,他是一个很幽默,很有智慧的人。 有一次,狄更斯在一条清清的小河边垂钓,运气不错,钓了许多鱼。第二天,他又到这条河边钓鱼。旁边有一个人一直在看着他钓鱼,狄更斯以为这个人也是江畔钓徒,就向他讲述自己的好运气。他对这个人说:“昨天我的运气真不错,鱼儿们都来我这儿,过一会儿就上钩。我一会儿钓到一条鲫鱼,过一会儿又钓到一条大鲤鱼,一  相似文献   

13.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位读者,当他拿起一张报纸时,总是要先看自己最关心的消息和文章。作为一名记者,自然要注意采写读者最关心的稿件。大陆与台湾省已经隔离30余年了,由于人为的原因,使骨肉同胞彼此不能往来。如今,一位北京的社会知名人士,而且又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突然出现在台北机场,台湾当局是怎样对待的呢?无疑,这是我们大陆人民十分关心的事情。当我从电台的广播中听到赵荣琛教授从美国讲学归来曾在合北机场停留过的消息后,感到这是一条引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下旬。众多报纸都刊发了发生在四川的一条“新闻”《48岁乞丐要娶22岁女大学生》。这条新闻说,四川宜宾地区一任姓乞丐与一名女大学生产生了纯真的恋情,进而海誓山盟。“即使要饭也要供女大学生上完大学”。几天之后,事情真相出来了,这是一条假新闻。任姓男子确有其人。但他并不象新闻中说得那么美好、善良,而是一个经常诈骗。并且玩弄女性感情的人。此人在当地臭名昭著。同他“相好”的女人也很多,人们不知道其中是否真的有一位是“女大学生”。这是一则典型的假新闻,但却使很多媒体上了当。几天之后,报道过此事的媒体重新报道事实真相,引起读者很多议论。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从1949年下半年参加解放舟山战役,到1955年1月份解放—江山岛,六年多的时间,我一直作为一个记者生活在浙江前綫。在这期间,我和前綫部队官兵同过生死,共过患难,尝过种种艰辛,享过种种欢乐,这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第一课 1949年11月间,当时我是新华社二十一支社兼拂晓报社的记者。支社和报社领导同志要我带一个记者组去一支部队采访。这支部队逐岛攻击,已经打下了六横、桃花等好几个岛子,正在准备向舟山本岛和附近岛屿进攻。我们要去的这支部队首先要过海。经过几  相似文献   

18.
吉学沛离开河南老家,已经三十多年了,可他那口豫西音,还是浓浓的。我们坐在宾馆里,就象坐在几十年前生他养他的黄河故道边那间简陋的小屋中,近乎得使人看不出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在和一个已有十七部作品集的知名作家谈话。他笑着谈自己怎样从一个忠实反映群众生活的通讯员,成长为一名能够把现实生活上升到艺术高度,构思成小说、散文的作家。他谈得那样轻松,自然,象明媚的春光下流动在山间的小溪,款款的,不断激起我感情的浪花……《我的母亲》古老的黄河曾吟诵过无数文明的音符,古老的黄河也泣诉过几多凄楚的悲歌。在黄河痛心泣诉的时候,吉学沛“哇哇”坠地了,和那个时代千百万的婴儿一样,他  相似文献   

19.
春节过后一上班,办公桌上放着一包喜糖,是第二砂轮厂女工梁丽燕托人捎来的。一年多前,我曾采访过她,并在郑州晚报上发表过通讯《她象张海迪那样生活》,向读者介绍了这位身残志坚、刻苦自学、顽强生活的女青年。不成想,这篇通讯竟然作了“红娘”,用一条红线将丽燕姑娘和一位工人小伙子牵到了一起. 喜糖虽然甜,但记者这碗饭吃得久了,也真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因为我写过几篇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报道,于是常有读者找上门来,我就真成了大忙人。1986年,因为一篇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通讯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一个时期,总有读者来找我探讨家教方面的问题。其实,我哪里懂得  相似文献   

20.
香港懒散游     
据说阿尔卑斯山谷的一条大道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旅欧一年,曾在阿尔卑斯山脚下转悠过几次,可惜这条标语无缘得见。我是急性子,每次出游又难免贪心,总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把目的地好吃好玩的一网打尽。我的先生却是另一个极端,也许是职业使然,身为飞行员的他日常工作就是脚不沾地连轴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