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艺术语言是审美化的言语形式,它具有"有意味"性.它打破了正常的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艺术语言的变异性和"有意味"性组成了艺术语言的审美化的言语形式的整体,它给人以变异和虚象的新颖感,表达了发话主体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 ,探讨了艺术语言产生时的心理过程 ,认为 :艺术语言的思维是心象性思维 ,心象思维明晰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艺术语言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在“意”而不在“言” ,即“言” ,只是表现“意”的形式材料和手段而已。艺术语言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 ,即心象思维 ,“心象”是一种“心灵化的表象” ,它是渗透了主体认知、情感、心绪、审美体验等的表象。潜意识中的心象思维明晰化、语词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3.
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如鸟之两翼,一起组成了语言的整体。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各有特点:科学语言是供认识的,艺术语言是供欣赏的;科学语言遵循“定法”,艺术语言寻求“活法”;科学语言“以理造言”,艺术语言“以情造言”;科学语言语义稳定,艺术语言语义多变。  相似文献   

4.
艺术语言的言语形式往往反语法之"常",但它深层含义却合自然之"道",表意之"道",审美之"道"。它与普通语言形成了不同的言语形式和功能。它以变异给人以陌生感和新颖感。艺术语言的表意得到无限的延伸,使受话人从变异中获得无尽之意。艺术语言是人们的自然语言,它打破了语体的限制,成为人们的日常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在《新知言》中提出的"负的方法"有"不言而言"和"非言而言"两个层次,"不言而言"通过"不说"来"言说","非言而言"通过"说"达到"不说",二者统一于对"第一义"的语言拒斥性之中。皎然在诗论中即运用了"非言而言"中的否定形式,通过否定形式的论说达到正面阐释的目的,论说充满了启发意义的自由思考空间。中唐"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禅风转变对皎然否定形式"负的方法"的运用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姜珊 《教书育人》2012,(36):111-112
一从言内意义对等看电影片名翻译言内意义对等是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对等传递,它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各个层面上。作为电影的标签,电影片名要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来传达一部电影的信息,同时还要用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传达给大家。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英语往往通过单词音节的韵律来加强语言的表达力量,而汉语则是通过字与字之间的巧妙组合来提高语言的美感。例如:电影Fight North and South里南北的英文单词的结尾皆为"th",用语言的韵律来增加片名的艺术感染力,其汉语译名则采用了对偶形式的《南征北战》,将fight一词译成"征"和"战"两个词,分别和"南""北"搭配,这样做既带来相同效果的艺术感染力,也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电影Sand and Blood的两个单词的结尾皆为"d",中文译名为《碧血黄沙》,通过给"血"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为了增强艺术表现力,广告语言经常使用对偶修辞手法.对偶可分为正对、串对和反对三种方式,对偶广告语按内容的长短又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多言几种形式,和古代诗歌、绝句结构相似.对众多广告语进行条分缕析,总结规律,从正对、串对和反对三个方面论述对偶修辞对艺术魅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9.
音乐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语言、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通过语言、舞蹈、绘画的形式学习音乐,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他们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诗言志,歌咏言 歌唱是语言的艺术化延伸,语言与韵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合理利用文章的分析技法来剖析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首先,可以借鉴文章体裁的划分方法来划分歌曲体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语言"这一路径才能得以实现。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特定的思想内容的。所以,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文入境,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意"是如何通过"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范式,形成运用组块的意识,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韩正  王晋华 《文教资料》2009,(22):48-49
本文从"女性美学"的语言形式、反常规的语言运用、反用色情淫秽语言等方面讨论了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的"反色情文学"写作的显著特征:"反语言"的语言,这一创新的语言风格,同时指出了"变革与求真"是耶利内克"反色情文学"写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论"三言二拍"中"三姑六婆"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二拍"代表着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中三姑六婆的语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这些语言表面上簪花插柳,沾糖带蜜,花团锦簇,悦耳中听;策略上声东击西,虚与委蛇,移花接木,渐入正题;节奏上欲扬先抑,以退为进,严针密线,层层深入;技巧上虚实结合,刚柔并济,连哄带骗,夸张渲染;分析上抽丝剥茧,透彻细致,抓住心理,乘势破竹;风格上简单明了,生动形象,轻快滑稽、诙谐幽默。总的说来,这些语言既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也达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联系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人称指示语的活用和称呼语的变换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指称事物,还能够"以言指事",即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指示语与称呼语作为语言单位,同样具有"以言指事"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处理好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呢?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如果离开了语言载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所以,教文言文,要理直气壮地抓"言",以之为基础。但是,只抓"言",品味不到文章的韵味,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学起来被动,因此,教文言文要兼顾"文"。一、以"言"为重,疏通字词入选教材的文言文,皆是经典,历经岁月淘洗,浓缩先人精华,表现先哲的智慧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学生取之不  相似文献   

15.
正内容与形式的运动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2011年版"课标"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诚然,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言"与"意"的运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上,领略途中风景,体验语文"言""意"共存共生之妙,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文的高峰体验——"言"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是遵循情感逻辑变异化的语言,是作者和读者去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活动及审美过程,以其变异性和"有意味性"组成了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7.
语言乃语文之根。欲辨清语文教育的性质,须先厘清语言的本质。在现代哲学的视野下,语言的本质既非列宁所讲的"工具",也非索绪尔所称的"媒介",而应当是"介质",是思维的介质,是表现、传播思维成果的介质。由此出发,以语言为内容的语文教育的着力点,就不应止于"言",即所谓的"法则"、"方式"、"方法"、"样式"等"形式上",而必然要扩展到思想感情,扩展到既涉及"言"又涉及"意"的具体交际中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正确生成。语文教育的性质便当是:学习正确生成思想或话语、提升言意和美的母语交流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和行为上。教师在教学乃至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语言、行为,不仅可以对他的学生成长发挥指导、示范作用,甚至可以对一定的社会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言为千秋则,行为万世师"的伟大教育家。认真研究孔子的教育实践,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识讲求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必要性,明确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评价标准,并且从而认清提高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郑菊红 《河南教育》2009,(7):119-119
贝多芬曾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孔子也曾指出:“诗言志,歌咏言。”名人们一语中的地道出了音乐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任何艺术都是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集中、强烈地反映生活。而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秦越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2):84-87, 91
禅宗倡导"不立文字"语言观,在说"不可说"的压力下,禅师和禅僧们常常运用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双重意义,使得"言在此,而意在彼"。文章试从"言不尽意"和"言外之意"两个方面,探析禅宗语言表达"双重意义"的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