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改以来为什么会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怎么纠正这一偏向?我们以为.问题的出现,跟对《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体验”的定位的认识失误有重大关联:教学中的滥情、矫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体验的泛化。找回“体验”在课标中的定位与教学实施策略.能有效纠正泛语文和非语文中的情感体验的泛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所设的“诵读欣赏”一栏,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诵读欣赏”包括“诵读”、“欣赏”两个阶段,意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达到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目的。《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4.
就语阅读教学而言,语新课程标准“新”在哪里?我觉得,摒弃纯粹的知性解剖,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是新课程标准的显亮点。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体验”是语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关键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经历这种再创造或再发现的工作。本文就在《标准》的引领下,对“体验”的感悟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随笔》2007,(6):4-6
“有情境”、“有参悟”、“有反思”、“有真情”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体验的一种标准,或者说是一种要求。本文阐述“情境、参悟、反思”是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相互融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对一堂体验课来说都是必要的体验要素,而“真情”是体验过程中有效体验的试金石,在体验过程中没有真情就谈不上什么“有效体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先后被表述达16次之多,分布于新课标的各部分,如“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等。这决非偶然,而恰恰表明,体验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倡“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的教学思想,要求采用交际活动的途径,倡导学生体验参与语言实践,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9.
姚晓群 《成才之路》2009,(11):37-38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审美体验”等新鲜词汇在语文老师的口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课改工作不断深入,但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许多操作问题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11.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形成。  相似文献   

12.
周庆祥 《教书育人》2007,(12):40-41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人,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同时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尊重似乎过于放任,趋于盲从。那么,课堂上哪些“独特体验”我们应该警惕,又有哪些有效的对策呢?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3.
雷金玉 《中学文科》2007,(12):81-8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不仅是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丰富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体验”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理念之一,并指出“体验”是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可见,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刻不容缓。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体验学习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当学生的阅读体验偏出轨道,与“哈姆雷特”无关时,有些语文老师却缺失了应有的专业敏感。那么,课堂上哪些“独特体验”我们应该警惕,又有伺有效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提出:“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数学课程标准多次用“体验”来确定数学活动中的情感目标,足以看出小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体验式学习不但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要提高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高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  相似文献   

17.
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个高频用词,更是重要的理念。课标中的“体验”,尽管吸收了哲学、心理学、还有美学的有关“体验”的研究成果,但它只能是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  相似文献   

18.
张薇 《考试周刊》2011,(68):47-47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是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课标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据不完全统计,“体验”一词,见诸《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18次,代表性的提法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然而,从阅读教学双边活动的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对“体验”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议而不行”的谈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另类语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会使学习进入情感、生理和人格等生命领域。有了体验,语文教学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