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受古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和梅山先民世代生活在相对自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梅山地区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劳动民俗,表现在农事民俗,饲养民俗,匠工民俗,狩猎民俗和其他劳动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梅山教对于图腾、祖先、火官、猎神的崇拜,均有其祭祀仪式,并在该教派留下了独异的历史印记,呈现出鲜明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3.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梅山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表现在它的宗教信仰上,显示出了普遍的巫觋崇信心理、在神灵谱系构建上的世俗化解构、信仰驱动上鲜明的功利目的性等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4.
梅山民俗体育文化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和探索梅山民俗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推动湘中地区旅游市场开发,加速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采访.阐述了梅山武功的文化渊源:即渔猎生活文化的升华;军事击技文化的嫁接;宗教祭祀文化的融汇;移民习俗文化的交融;巫医、草药文化的扶持。  相似文献   

6.
受古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和梅山先民世代生活在相对自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梅山地区几千年来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梅山农事民俗,表现在耕作民俗和饲养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关于鬼节的来由,传统上有道教的“中元节说”和佛教的“孟兰盆节说”两种观点。鬼节文化是儒道释多元文化杂交的混血儿,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是其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楚地梅山人的历史渊源、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楚地梅山人的历史渊源、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0.
梅山教以三元将军和梅山法主为祖师,传承的是傩术与法术,与用于狩猎的梅山巫教没有渊源关系。从师公唱本和传说分析,梅山法主是汉代成仙者梅福,梅山教中的梅山指的是因梅福修道传说而得名的道山。瑶族"游梅山"仪式所游的梅山,是祖师圣地即梅福之道山,而非祖先故地之湘中梅山峒。  相似文献   

11.
在梅山地区,求子的良好愿望贯穿于整个婚礼的始终,体现在婚礼的方方面面,在婚礼的系列活动中,人们更是用婚俗歌谣直接表达对子嗣的热切祈求。一、在带巫术色彩的迎新诀术歌中,祈求神灵祖宗保佑新人多子多福是其最终目的;二、在热闹的婚庆活动中,祝愿新人早生贵子是客人对新人表达良好祝愿的赞语歌里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丧歌演唱是现今湖南新化县丧葬民俗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活动内容。从其内容看,以劝善惩恶、弘扬忠孝为主;从其形式来说,它有着一整套约定俗成的演唱规则;从其整体来看,体现出梅山文化中丧葬习俗中鲜明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3.
抢婚是一种古老而又野蛮的婚姻缔结形式,这种婚姻形态虽然早已远离现代社会,但它的某些文化表征却在当下的婚俗中有一定程度的呈现。西府农村婚俗中的闭户拒客、撞门冲关、结队迎娶、哭嫁、趁早出阁、索要红包、藏匿物件、闹新房、涂扮公婆等习俗都具有抢婚文化遗存的痕迹。不过,它只是一种戏仿。  相似文献   

14.
梅山与梅娟     
梅山不是山名,而是古梅山蛮据有的地域;它随着梅山蛮势力的扩大、削弱而变化。梅山名称起源于战国时沅湘之间,徙来了一支梅姓越人,这支越人中出了个传奇人物梅娟钅。梅娟钅在秦末农民起义时,起兵从吴芮伐秦,为颠覆暴秦立下了显著战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中的少数民族首领,也是梅山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梅山三峒 :即“上峒梅山打猎” ,以山区为主要地域 ;“下峒梅山打鱼摸虾” ,以靠近江河水域等地区为主要地域 ;“中峒梅山掮棚看鸭” ,以田垅平地为主要地域。梅山文化区早期人类与大自然抗争中 ,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被尊称为梅山神 ,为群体神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的一条是要引领农民富裕起来,劳务输出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现实、最便捷的路子。因此,把农民分流出去,实现多元化择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重视本土课程建设的当下,梅山美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美术专业创作教学中表现的主题之一.梅山美就是一种粗狂、怪野、质朴、精美的极具本土特色的美.在美术创作中以梅山素材为蓝本,自然是表现的好方法,能抓住梅山美的内在规律,使用独到方法来表现梅山美的气质,方可谓之高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确定梅山文化的地域范围及其基本表现层次的基础上,对梅山文化的生存背景进行了阐述;同时从民族文化融合与流变的角度,对梅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淡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综述了近代梅山文化的诸特征,以突出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