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指称理论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和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关于限定摹状词指称的观点。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斯特劳森与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意义问题、句法问题和专名问题三个方面,其中句法方面的分歧是决定性的。斯特劳森基于日常语言的句法对摹状词理论所作的批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合适的。摹状词理论强调的是一阶逻辑语言的句法,日常语言的句法是它批判的对象。通过一阶逻辑语言的句法理论,摹状词理论解决了某些因日常语言句法的混乱而引起的问题,但它的重要性不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而在于在哲学研究中对一阶逻辑语言的句法分析方法的倡导与示范性应用。  相似文献   

3.
罗素认为,摹状词与专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并不指称某个对象,因此不应当像对待专名那样来对待摹状词,即不能根据有无指称来判定摹状词的意义。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脱离语句的具体使用场合来谈论语句的真假或其中的某个语词的指称,把语词的意义与它的指称混为一谈。无论是专名还是摹状词,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具有指称某个对象的作用,像罗素那样把"是否指称某个对象"作为划分专名与摹状词的标准是错误的。此外,与罗素运用"自我中心词"的概念将摹状词截然二分不同,斯特劳森认为就所有的摹状词的"所指"都与说话者的语境有关而言,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而"不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则可以作为当"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的指称对语境具有最小程度的依赖性时所发生的极端情况来看待。  相似文献   

4.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既广受赞誉,也引起诸多争议。斯特劳森强调了语境论,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因果链条”的命名学说,其他一些著名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的同时,应该肯定摹状词理论所坚持的强调分析的精确性、无歧义性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5.
专名问题及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弗雷格对专名的理解相当宽泛,并认为专名通过他所谓的涵义(sense)间接地与实在相联系。而罗素与其意见相左,严格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这两种符号,并提出了逻辑专名和普通专名在指称功能上的不同,断言一切真正的专名(即逻辑专名)都直接地进行指称。摹状词则不是直接指示某一个体,只有在其他符号的上下文中才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了罗素和斯特劳森关于指称理论的对话,从单称词项的角度分析摹状词理论和三分语义理论。两种理论对单称词项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工逻辑分析方法和日常语言分析方法的不同。斯特劳森对罗素理论的评击标志着指称理论研究的发展,反映了当代哲学中本体论研究的复兴现象。  相似文献   

7.
唐纳南曾经提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以补罗素摹状词理论之阙,他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完全忽略了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这是罗素理论的主要缺陷。其实,由于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唐纳南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批评并不能成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自足的,它完全可以经受住唐纳南的批评,从而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8.
摹状词理论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有罗素、斯特劳森和唐纳兰。文章通过对三人摹状词理论的分析与比较,发现罗素主要是从语义角度谈论摹状词的指称,斯特劳森则是从语用学层面研究语词的,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罗素和斯特劳森观点的发展,特别是对斯特劳森的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来源及内容的介绍及其评述,其不容忽视的科学价值,肯定的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罗素利用现代逻辑对包含摹状词的语句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它们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的逻辑形式.与对罗素哲学的传统看法相反,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初衷,既不在于解决存在悖论,也非对其<数学原则>中所谓迈农式的实在论观点作自我批判,但其目的仍在于消解此类实在论观点所引进的多余形而上学实体.与其早期指谓理论相比,该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对于解决哲学问题的重要性,标志着分析哲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11.
"神韵说"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格式塔质"是西方20世纪初影响一时的格式塔心理学在艺术上的运用,二者在强调艺术的整体观照、主客观相融、直觉等审美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社会历史文化与作家创作个性等方面有着差异。"神韵说"与"格式塔质"的异同折射出中西文化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对于生命本身与艺术关系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四种主要的指称理论框架:描述理论、历史——因果论、意向论和实指论。意向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建立"指称联系"的方式,但仍有所不足。另三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交流"指称联系"的三种手段,但都不够全面。四种理论中,只有历史——因果论注意到了指称行为间的联系性,即指称行为的体系性,但该理论不足以描写和解释与单个指称行为相关的指称现象。  相似文献   

13.
荣格的“原型论”和李泽厚的“积淀说”,关注的都是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在历史意识、保守倾向和价值取向上,有异中之同;但在理论表现的外部形态上、理论的内部结构中和理论的来源依据上却有着明显的同中之异。从理论表现的静态与动态、“纯粹”与“实践”及心理与文化等层面进行探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二者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在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中影响最大的两位。国内已有很多关于他们翻译思想的比较研究,但比较范围只局限于个别方面。为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的翻译思想,本文从翻译的定义、性质、方法及翻译的评价等九个方面对这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差异。概括起来说,奈达的理论为功能论,而纽马克的理论则是文本论。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继汉代诗、乐分途之后,两者融合的重要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于理论层面的诗乐合论。这种关系既表现在沈括、郑樵、王灼等人概论式的论说之中,亦有很多具体而微的表现,在宋诗话涉及的众多内容中对乐器、乐曲以及历代乐诗的评点占有一席之地,诗话中论乐成了宋诗话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对乐器、乐曲、乐诗的言说也使宋诗话对“诗”与“文”的分析更为形象而具体。  相似文献   

16.
奈达与格特的翻译理论都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由于研究角度和重点不同,两种理论差异显著。但毕竟它们研究的客体相同,都是对翻译规律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揭示,所以两种理论在翻译的本质、语言共性、动态对等、以读者为中心等方面有不少共识。目前国内译界对两种理论持不同态度,其根源就在于译论研究中存在着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西方思想文化史上的两位巨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修辞特征、修辞范围、修辞效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一致的理论认定,但对待狭义修辞学的态度却有着明显的不同,由此形成悬殊的修辞内容体系.系列性的矛盾与悖论,根于他们哲学思想方法以及精神境界上的对立或高下之区分.  相似文献   

19.
布龙菲尔德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行为,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的结构而尽量避免意义的研究。弗斯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认为语言是社会过程.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意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他在“情境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语义理论,提出了“韵律分析法”,促进了音位学的发展。虽然他们的语言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布龙菲尔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描述语言的方法却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而弗斯的语言观、语境论和对系统一结构的解释为后继者,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