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和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丁玲的创作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丁玲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遭遇而凸凹不平,这种双性人格特征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写作,在她的小说文本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丁玲不断地用理性压抑本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用理智来从事写作,压制本我,表现自我,走向超我,最终创作出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2.
丁玲在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女性意识转变巨大.在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为代表的前期创作中,她依然保持着自己早期的创作风格,高扬着女性意识,以女性的视角感受着生活,描写新环境下女性的命运;而随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问世,丁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逐渐走向了模糊和沉寂.这一转变的动因主要是整风运动的影响和作家个人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杰出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生活至今已五十多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她从一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名扬世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探究其因,她各个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对她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丁玲创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及其作品的影响等方面谈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一生总有几个关键时期、关键人物,影响其前途与命运。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丁玲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党的教育和左联的影响,推动丁玲冲破了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由一个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左翼革命作家,在创作上则由苦闷追求的创作初期(1927——1929年)跨入到转变发展时期(1930——1936年)。这个时期,她的作品从主题、题材、人物到创作方法、艺术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充实、明朗、积极、乐观的基调。特别是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发生,更加快了她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步伐。可以说,丁玲在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创作,是她整个文学道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解放区文学中政治话语压倒一切,以作品热情图解政治和生活成了作家的自觉,丁玲也不例外。但从单一的政治话语角度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必然造成作品的概念化和人物的简单化、类型化。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和妇女解放的追求是丁玲的思想核心,从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角度出发反映解放区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阴暗面使她成功地创作了《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但是却为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厄运。丁玲作品中充斥着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主流政治话语的交织和互渗,尽管她试图弥合两种话语的冲突,达到一种平衡,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她是无法走出这种话语的困境的,最后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适应共性。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学作品经历了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的嬗变。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遵循这一规律发展嬗变,笔尝试从中追寻丁玲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位追随时代脚步的作家。青年时代,她怀着被“五四”运动燃起的热情,先后跑到长沙、北京、上海寻求知识和真理;抗战前夕,她从黑暗的国统区来到光明自由的延安,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期间,她曾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亲临山西前线,为党的抗战文艺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大片沦陷区回到人民怀抱,急需大批干部前去开辟工作。面对新的召唤,1945年9月,丁玲同杨朔、邵子南、萧三、陈明等同志发起组织了延安文艺通讯团,奔赴东北解放区。  相似文献   

9.
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通过一系列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塑造,思考了解放区女性的人生道路和妇女解放问题。这种思考,既延续了她早期形成的女性主义意识,又融入了她参加革命后对女性与社会革命关系的认识,视野有所拓展,审美兴奋点也由对女性个体的关注转向了对女性群体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1936年,丁玲奔赴陕北以后,生活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陕北当时虽然物质上很艰苦,但却有着较多的自由和阳光。丁玲逃出南京的魍魉世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那颗饱经忧患的心,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她以火一样的激情,伸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解放区的光明的新生活。她的创作激情溢于笔端。她沿着她原先走过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深化着自己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1.
<正> 丁玲早期的创作,指的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前后的作品。从发轫的《梦珂》、《莉菲女士的日记》到《自杀日记》的集成,忠实而又形象地记录了早期丁玲在苦闷、迷惘、徘徊之中奋起追求但又陷入困顿的思想流程。 “梦珂”、“莎菲”甚至“阿毛”、“阿英”是丁玲情绪、直感的物化实体,是丁玲早期自我意识的外化形象,是她思想流程中的特殊符号。如果说丁玲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她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记录了她思想发展轨迹的话,那么研究这些作品,就不能不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和思  相似文献   

12.
《果树园》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三十七节。要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首先必须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一九四六年夏,丁玲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火热的斗争生活激动了她,广大翻身农民闹革命的热情鼓舞着她。她曾说:“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14.
丁玲经历了地域的迁徙和生活的流亡,从上海到延安,她遭遇了思想、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焦虑。论文通过对丁玲在解放区早期序列文本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这种困惑和焦虑来自于"五四"启蒙思想与战争政治功用之间的冲突。这在同时代面临相同问题和困惑的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和丁玲前期小说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在作者有意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创作的解放区"新小说"。小说展示了土地改革时期农民落后性思想倾向的主要方面:难以摆脱奴性意识、私有观念和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发生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向,前期她的创作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具有浓重的启蒙色彩。经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王实味事件后,她的创作转入了大众化,取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丁玲曾是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的主编,她的编辑方针曾一度影响了文艺栏的发展,而文艺栏作为一个载体,它又真实的记录了丁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世界现代文学视界:丁玲小说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简论游友基(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浮沉,丁玲终于有了盖棺定论,《人民日报》在她逝世时发表的《丁玲同志生平》中称:“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地...  相似文献   

18.
丁玲从崇尚独立、自由的"五四"人,逐步走进"左翼",进而卷入革命阵营的整个人生轨迹,说明五四精神与政治信仰成为丁玲生命情结之两翼,穿越于丁玲整个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从丁玲在延安后期的日记中,也可看出丁玲一以贯之的思想意识与个性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政治磨难并没有使丁玲的"个性"泯灭,而是被她刻意隐匿了。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女作家。从闻名文坛起,丁玲的文学创作就与时代、政治等关系密切,文学语言也随之不断变化。尤其是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语言风格与其早期的文学创作相比,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欧化句式明显减少。她通过词语的选择、音节的安排、句式的选用、修辞文本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通俗、简练的风格特点。这与丁玲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地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变迁史来看,丁玲延安时期短篇小说语言推动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为新时期文学语言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是在特殊的战争年代诞生,又是在战争时期逐步发展的。她在当时作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机关报,指导了全解放区的各项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她在邯郸创刊、成长,体现了邯郸对中国革命的独特贡献;她留下了丰厚的革命精神和众多的史迹,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