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世纪末推出的一部力作,也是他"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分析《人性的污秽》中两位主人公对本体身份的自我放逐,解读人物多重身份背后的人性的污秽,从而揭示当代美国存在的社会危机,表达出对人类追求本真自我的希冀。  相似文献   

3.
正记得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里所谓的"摇动""推动"和"唤醒",其实就是人性之间的相互渲染和感化。生活中,人性无处不在,人性决定着成败,一事之成固然与细节有关,然而最终却受制于人性。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自身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往往对孩子们的影响非常显著。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闪烁着的人性光辉,可以照亮学生漫长的人生之路。反之,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某些人性弱点的不经意流露,也会在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人性完整"与"人性净化"的必由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巨大魅力在于整合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真善美的纯净人性.  相似文献   

5.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长期以来被解读为经典的“恶人”形象.这种简单粗暴的解读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度理解,把学生与真实的文学、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隔离开来.深度的文本解读,就是要打破这种“标签化”的理解套路,尝试还原真实而复杂的“人性”.文章试图通过文本细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真实的人性,并运用对比阅读和格式塔心理学相关原理,尝试打开“我”的视角,体会人性温度,全面解析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6.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就宇宙观、认识论、辨证法、政治社会观等方面都为中国哲学开创了新的局面。老子就人生哲学尤其就人性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观的首创者。该文从社会基础、《道德经》的解读、老子人性观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是人类文化史上备受关注常说常新的话题,但奇怪的是,每一次"关怀"都是从强调人性的某一特性出发,而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今天的人文关怀应该避免再走"关怀-异化"的老路,融合正反双方的积极因素,创设要新更高的"合题"以为人性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真正做到从整体性上去关怀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变态心理、人性扭曲的生存形态,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很少见的,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以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恶"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性恶"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应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深化阅读体验。一、走进作者,触摸人性《风筝》一课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想到故乡早春时节的放风筝,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深深的内疚与自责。然而,令他痛苦的是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往事已忘却。  相似文献   

10.
理性"经济人"人性假设中蕴含着行政人员价值的"个体主义"取向、行政组织目标的"特殊利益"定位和行政行为"逃避责任"的逻辑,这使我国行政伦理建设陷入了困境.在行政伦理建设中我们应该以"经济人"假设为借鉴,正视政府"自利"本性,科学定位行政价值目标,建立"私利"与"公利"的共容机制,规范行政权责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昌红 《海外英语》2012,(5):211-212
该文主要介绍石黑一雄的作品《千万别丢下我》,试图从人性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了作者以克隆人基因科技为背景来探讨克隆人的"宿命"与人类人性这一文学命题。通过刻画几个克隆人的生活背景,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的尊严与责任、希望与挣扎,石黑一雄反思了人类的人性,书写了一则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13.
以文学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从人性化层面解读《项链》及《大浴女》的主题,论证人性是文学作品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小说总有挥之不去的乡愁旧梦。《故里三陈》中的几个小人物,陈小手、陈四、陈泥鳅,就好似作家的乡里乡亲,作家借助作品为他们宝贵的精神、芬芳的人性喝彩,对他们的不幸和痛苦寄予深切的悲悯。汪曾祺是一个独特的作家,他的无比丰富的文学世界提供给我们无限解读的可能。小说《故里三陈》也不例外。小说似乎在写风俗,但言在此而意在彼,我觉得人性是作家笔下永恒的命题。不过,没有抽象不变的人性存在,汪曾祺致力于家乡这块土地上的那些小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的书写,来探求人性的幽暗和光明。  相似文献   

15.
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爷》集中体现他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它的一大特色是象征性。小说中最令人回味的是"蝴蝶"与"甲壳虫"的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人性的双重性,吉姆这个典型人的人性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知识考古学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思2000年发表的小说《人性污点》(也译作《人性的污秽》),从知识考古学探索话语的非连续性、解构主体和颠覆理性这三方面切入作品,挖掘那些散落和埋没在小说各处的零落的话语实践,指出它们各自存在的方式和相互关联的层次。  相似文献   

17.
对于《猫》一文主题思想的解读,素来争议颇多,但基本都可归为“动物弱小论”.《猫》是一篇深刻反省人性、批判人性的散文.对三只猫命运的情感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灵魂的直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为读者人性的自我修缮提供了示范.其主题思想应该定位到“人性批判论”,而不是“动物弱小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李尔王》中人物的激烈冲突体现了莎士比亚在基督教及人文主义关照下的人性观。文章深入剖析剧本深层的隐含意义,解读圣经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对莎士比亚的影响。首先,简要介绍人性中兽性的渊源,然后对两类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揭示莎士比亚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的对比阅读,从人性角度挖掘经典小说的文本价值。通过解读《阿Q正传(节选)》中阿Q自私麻木、欺软怕硬、自轻自贱等性格特征,进而分析未庄呈现的人性、风土人情特点。转而将视角聚集到民风淳朴的边城小镇,对比未庄的“丑”与边城的“美”,深入理解鲁迅与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与人类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链环,是宇宙演变的产物.人体缩影了宇宙.人类越是进步,其自然性功能会逐渐弱化以至退化.远古人类的思维多出于直觉与灵感,理性觉悟非常低下.人脑是小宇宙,是宇宙的缩影.人脑贮存着整个宇宙的信息.人体是一个有机系统整体.人的五脏六腑各有独立功能与作用,可是它们之间的作用又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彼此间有某种共性维系,具有相干性.人体系统从属于宇宙大系统,是宇宙大系统之中的子系统.人体运行规则受宇宙运行规律的制约与影响.人性是人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一种信息,人具有善恶两种潜信息.当在一定条件下,激发了善的潜信息,使之外化显化,就表现出善心善举.在另外条件激发下,恶的潜信息被激活而外化显化,就表现出恶行.因此世界上没有纯善纯恶的人.人的社会性最本质的东西是利益,利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石.人类社会因人的智慧而登峰造极,智能会走向异化之途,最终否定人类自己.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还很不够.人是什么?不甚了了.加强"人学"研究不仅具有科学上的意义,而且对治国安邦,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现实意义."人学"研究是极为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领域,全方位多视角展开对人的研究.期盼有更多的学者献身于"人学"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