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中很多老师对《纪念白求恩》这篇经典课文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因为缺乏对《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者意图的正确理解,缺乏对学段、学情和文中语文教学元素具体细致的分析,也缺乏对文本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建构.学习《纪念白求恩》,应达成从学习语言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遵循“四个依据”和“四个不随意”的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1980年以来,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改革,探索出“四步导读教学法”。我首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征求他们在语文教学上的意见和建议。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初三年级布置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系列作文。如《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假如我是语文老师》、《谈语文教学的方法》、《假如这一课我来上》、《我  相似文献   

3.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向以教学艺术精湛而享誉语文教坛,特别是他在阅读教学方面长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陕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文教师教研文库”《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是余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全书共有“教材阅读的艺术”、“教材处理的艺术”、“课型设计的艺术”、“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教案设计的艺术”、“教学论文的写作艺术”等9章50讲,内容丰富,讲解细致,实用性强,是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迅速提升阅读教学能力理想的指导用书。该书将于2005年10月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4.
刘莉 《学语文》2013,(4):42-42
观王君老师执教的《纪念白求恩》一课,我深深地感受到:王君老师的课堂是青春与青春的交织,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智慧对智慧的启迪。我在心里说,原来语文可以这样教。一、精致的训练精致的言语训练,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即使是简单的诵读,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基于其自身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传递语文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引领学生思想价值观的责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多篇蕴含党史知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选文,如《老山界》《纪念白求恩》《我的母亲》等.对于这样的红色选文,一些教师限于自己的能力和视野,在教学时未能充分引领学生体悟文章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对此,本...  相似文献   

6.
研习欧阳代娜老师教学《岳阳楼记》的课,可获得三方面的启发:第一,“语文教学艺术”的问题,实际上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语文教学艺术”的实质,是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实现。第二,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比喻为“一锅出”和“一根筋”。“一锅出”要求把语文教学的多项任务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环节里;“一根筋”要求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第三,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住一发,震动全身,就是要把握一发和全身的关系,着眼全身,着手一发.根据全文知识,突破关键部分,以点带面,达到高屋建瓴,举纲张目,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这里关键的是要抓准能牵动全身的“一发”.我的做法有:一、剖析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题这个“窗户”可以大致窥出全文内容,思想脉络或文章线索,按图索骥,就能找到掌握文章要点的最佳最短途径。例如讲《纪念白求恩》,我提出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怎样纪念白求恩的两大问题,进而解释:白求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行为、事迹和高尚思想,这是全文阐述的重点;怎样纪念白求恩?对白求恩的最好纪念,是学习白求恩毫不利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特级教师薄俊生老师以其独到的教学构思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追求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指导学生学习读书习字,彰显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9.
袁小宇 《文教资料》2013,(21):42-43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语文教学怎样艺术地实现它科学的价值呢?这需要语文教学“中听”并且“中用”.所谓“中听”,就是学生喜欢听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轻松、愉快地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所谓“中用”,就是语文教学能经得起考试和应用的检验.语文老师应从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内容的把握等方面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这些天在杂志上看王君老师的课例《纪念白求恩》,进行了一些思索,但"文字实录"这个东西总没有"视频"直观,就像"视频"没有"现场"真切一样。但"现场"已经没有可能了,看看视频吧。我们来看看王君老师济南版《纪念白求恩》课堂流程(全程60分42秒):她在博客中说:"现在我上所有的议论文,几乎在课堂整体结构上都采取《纪念白求恩》一样的模式:共鸣和争鸣。"第一部分:共鸣。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记叙"的部分,理解毛泽东对白求恩的三句评价,这个部分用时16分17秒;  相似文献   

11.
读了特级教师杨先武先生《一点商榷》(见2000年第10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以下简称杨文),我深深地陷入了究竟该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祖国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迷惑与沉思之中。杨文是对刘国正先生就钱理群教授在《审视中学语文教学》一书的序言中,对毛泽东同志《纪念白求恩》····文章中号召共产党员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持批驳观点而写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赞》进行驳斥的。我们实在不敢与杨先生的观点苟同,更不敢也不能用杨先生所倡导的观点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大概与刘国正先生一样…  相似文献   

12.
2005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学》在开篇的话中刊登了陆友松老师的一篇文章——《简简单单学语文》,文中在习作指导方面的写什么,怎么写,认为可以这样“考虑”:首先精选典型例文,详加分析,从标题、立意、结构、技巧等方面品其精妙,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然后能“动之以情”“、鼓之以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而2005年第9期《小学语文教学》也同样在开篇的话中刊登了崔峦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发言《关于改进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中提出习作指导方面的“建议”: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不宜大讲…  相似文献   

13.
一、精问,激趣创新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精当的提问,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方利民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课堂上方老师风趣、大气的教学风格,精妙、独到的教学设计,让笔者深感课堂教学的艺术所在,言语实践的重要所在。这种“妙在言语转换中”的境界让人茅塞顿开,沉浸在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中。一、引课,转换在题眼外师  相似文献   

15.
被授予“广西教坛明星”、“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广西南宁天桃实验学校特级教师王敏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她在30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潜心钻研,创立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课堂教学艺术——情趣教学艺术,高超、精湛地运用于课堂上,曾获“全国部分特级教师、知名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广西教育》杯首届小学数学邀请赛”一等奖、广西首届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广西“全区小学各科课堂渗透德育评比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在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本刊从本期起连载王敏老师撰写的论文——《引趣·导思·探索·求新——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并在“教学设计”栏选登王敏老师的教案、课堂实录及评析.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从中了解王敏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主体特色,领略她的高尚师德及其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并得到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16.
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的课堂实录(《人民教育》2006年2月)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精巧的课堂设计,还有她丰富、广博的知识,以及她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短短的一课在窦老师生动的组织下显得流畅、翔实、深入,着实让人佩服,正如编辑在刊首的按语所说,“她总能把一篇短小,甚至略嫌寡淡的课文演绎成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故事”。窦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泛的空间,“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做的是什么样的加法?是像窦老师一样组织阅读主题,把课堂内…  相似文献   

17.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向以教学艺术精湛而享誉语文教坛,特别是他在阅读教学方面长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陕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文教师研文库”《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是余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全书具有“教材阅读的艺术”、“教材处理的艺术”、“课型设计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精巧的课堂设计,还有她丰富、广博的知识,以及她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短短的一课在窦老师生动地组织下显得流畅、翔实、深入,着实让人佩服。窦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泛的空间“,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做什么样的加法?是像窦老师一样组织阅读主题,把课堂内容拓展到课外空间?还是从生活、社会和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进行挖掘?笔者不敢妄言,就语文课应该“加什么”和“如何加”的问题与窦桂梅老师商…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镜头”栏目发表了马艳林老师的《“我”眼中的孔乙己》一文.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设计层面看这一教学片段,确实如马老师所说,她“选择了一个比较巧妙的小的切入口”,抓住作品中的“我”引导学生研习文本,不枝不蔓,重点突出,且操作性较强,教学的即时效果也很好.但如果从现代小说叙事学理论层面来观察,马老师和她的学生对文本所进行的解读,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错误.笔者为此广泛收集有关《孔乙己》的教学设计,惊讶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对文本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小说中的叙述者以及第一人称“我”的阅读意义与价值尚存在着很多误读的现象,实有匡正的必要.笔者试图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阐释,以此求教于方家,并与马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20.
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精巧的课堂设计,还有她丰富、广博的知识,以及她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短短的一课在窦老师生动地组织下显得流畅、翔实、深入,着实让人佩服。窦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泛的空间,“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做什么样的加法?是像窦老师一样组织阅读主题,把课堂内容拓展到课外空间?还是从生活、社会和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进行挖掘?笔者不敢妄言,就语义课应该“加什么”和“如何加”的问题与窦桂梅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