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观刈麦》,以预习案为载体,引导学生明晰通过预习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写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开展以预习案为学情依据的阅读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基点,优化教学内容和设计,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为目标,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质疑,合作解疑,在互问互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真正高效的课。  相似文献   

2.
《观刈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七课)作者白居易,号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他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代贞元年间,中进士,曾任左抬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以后官做到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言文字细节的重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对语言文字细节进行分析有突出的现实价值。教学《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细节,需要从教育设计、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模式的转变入手。  相似文献   

4.
正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的"需要"里生成的精彩;真正的诗歌阅读教学更需要读出现场感,从而与诗人对话,收获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理趣。笔者以《观刈麦》为例,围绕三个方面着重谈谈在诗歌教学中,怎样读出现场感,怎样收获真理趣。一、读出现场感,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广泛阅读,深度阅读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文本知识,更需要教师围绕文本进行广泛阅读,从而真正理解文本,能够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深入浅出,读出现场感。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语文理念的指导下,以读贯穿诗歌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诗歌,走近诗人,发掘诗歌的意蕴,领略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朋友在一个敏感的单位从事敏感的工作。去年,他们单位的几位领导人涉嫌经济犯罪相继落马,唯有他安然无恙,一如既往。有人说他狡猾,有人说他幸运,有人说他怯懦……我问他:是什么东西支持你在金钱面前能“我自岿然不动”?他的回答很新奇:一首诗——自居易的《观刈麦》。  相似文献   

7.
把握课堂拓展的时机十分重要,对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意义重大:在课始可激发兴趣,铺垫知识;在课中可搭建支架,突破重难点;在课尾可深化情感,启示思考。  相似文献   

8.
张建如 《考试周刊》2011,(75):202-203
《电工学》在本院是五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数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作者在从事这门课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教学细节问题和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六下《半截蜡烛》主要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但由于时代背景与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内在体验未必深刻,而教学中若能围绕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的借口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出要读懂教材,在借口中理解意蕴;读透教材,在借口中体悟技法;读活文本,在借口中洞察历练,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妙用。  相似文献   

10.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用极少数的笔墨就能将人物特点和形象全盘托出。一篇好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备课的外在要求作为备课之术固然十分重要,但备课的内向审视更加可贵,它基于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能力,包括教师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综合素养,整合教学资源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备课的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772—846)是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人正直、善良,为官廉洁清明,政绩显赫。这些从他的诗作《观刈麦》中可见一斑。该篇为公元807年任盩厔(zhou zhi)县尉(帮助知县审判案子,以训练审案能力)时所作。全诗共13句,可分为四层意思。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的问题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因素。好的问题,不仅要关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结构,更要注重教学细节与反思。文章以《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为例,从师生双边的角度分析五个问题的细节之处,充分展示“举手投足皆学问,细节深处藏玄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一、历史细节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类似的抱怨:"老师,历史知识离我们好远啊,总也记不住,如果历史知识有生命力就好了。"很多教师的回答是:"记不住就反复背,多背几次就记住了。"其实,曾是学生的我们自己也知道,这种回答苍白无力,无法让学生满意。正是学生的困惑促使我反思:能否通过挖掘与课文重难点相关  相似文献   

15.
邢政 《考试周刊》2013,(28):58-59
文章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从教材解析、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从细节感悟到情感体验,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观刈麦》为例,分析了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层层设疑,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语文课文成为学生思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杨琴 《云南教育》2015,(Z1):62-63
古诗是我国浩瀚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多少文人墨客以诗明志,以诗传情,以诗写史,成就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大诗人。教学古诗,要让学生会读古诗,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要让学生能正确书写诗句,借助工具书了解诗意,初步了解诗人表达的是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古诗的审美趣味。教学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出塞》这首古诗时,笔者按照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不能脱离文本中的情感元素而单独存在,任何机械、生硬的感知与品味,都会使语文学习陷入尴尬的泥潭.教师需要充分发掘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在拓展延伸、感知理解、积极品味和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进行深入体悟,从而逐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最终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最喜欢的色彩是白色,在《女神》中,白色的形象出现多达109次,这与郭沫若生活的环境、喜爱的诗人如李白、王维以及道家、基督教的影响有密切关联。白色使郭沫若的诗歌呈现出构图美,处处闪现着空白的意蕴,诗歌意境灵动轻盈。诗中的白色,在光的照耀下具有一种透明温热的感觉,而不像初期象征派诗中因为雾烟的遮挡,白色显得污浊和灰暗。郭沫若诗中的白色具有其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通过古诗学习,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