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宁鸿彬老师长期致身于语文教学的一线,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在实践中,他注重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宁鸿彬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概括,对于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丰富语文教育理论宝库,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宁鸿彬老师是全国颇具名望的中学语文教师,他虽学历不高,但在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在那只有丈方之地的讲台上,他始终勤于耕耘,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果敢地追求和探索着。他不愿作个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也不满足于成为学生众口称道的好老师,他是用语文教育家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重新验证前人的教育观点与理论,努力探讨现代语文教学正在开拓的领域,力争发现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由途径。这正是几十年来他不断地改革教学,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突破过去,不断地求新求实的主导与核心。本刊1983年第8期刊登过宁鸿彬老师撰写的总结自己的教学道路的文章《从学“教”到教“学”》,同期还发表了崔石挺同志介绍宁鸿彬老师的教学经验的文章《用心求索。功在不舍》,两文刊发后,宁鸿彬老师收到了全国各地许多同行的来信,有求教的,有切磋的,有愿意与他进一步交流经验的,也有邀请他到外地示范传经的。宁鸿彬老师不仅从此又结识了一批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从这些交往中得到了不少启发,为自己的教学改革增添了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设想,打开了新的思路。他已不满足于过去已经获得的“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规律性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以及“卡片辅助教学法”等成功经验,于是又在改革教材、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优选学习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展开了新的探索。(见本刊1985年第6期《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一文) 1989年以来,宁鸿彬老师通过与学生座谈、家访、参加教材编写和各种教育会议等活动,深感到学生虽然通过语文学习获得了识识,掌握了技能,发展了思维,提高了智力,但在诸多问题上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对政治问题的大是大非的认识上,他们仍然存在着许多模糊看法和糊涂观念。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广泛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之外,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放松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他联想到自己的工作,认真从四化建设人才培养标准上重新分析了自己教学的成败,提出了语文教育同政治思想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融汇贯通、有机结合的改革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思想教育的论题由来已久,虽然没有人否认过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没有人怀疑过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的理论,但从几十年语文教学发展的事实来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违背这一理论的左道旁门,不是把生动的思想教育内容讲成空洞的政治说教,就是教材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割裂成两张皮,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起来乏味,其效果如何,又很少有人去认真追究与探讨。这其中缘由,固然有升学率指挥棒造成的影响在作崇,但究其根本,不能不承认教育者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内在规律缺乏全面的认识,也是重要原因。在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大前提下,在对过去语文教育成败的反思中,在语文教学改革应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而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这一老论题的重新提出,自然就有其更紧迫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宁鸿彬老师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最近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里,潜心钻研,着力摸索,从全面了解学生真正的思想现状入手,力求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融汇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诸项训练里,以期进一步探求“语文教学如何加强思想教育”这一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答案。本期特约发表了宁鸿彬老师撰写的《初探》一文,算是重新提出这一重大改革课题的序篇,文中除了时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从理论上再次阐明(这些道理知者甚多,但用心指导教学者却寥寥,指导得好的就更少了)外,只用了简单的三个例子论证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刊将陆续发表宁鸿彬老师的《再探》和《三探》。《再探》将介绍他在进行这项改革中的几种作法;《三探》将详细说明几种改革作法的教学层次。宁鸿彬老师在写给本刊编辑部的信中说,他认为“这正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当前改革的重大课题”,他的撰文“不过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全国同行们的重视,共同探讨”。我们期望宁鸿彬老师在这些问题的新探索中获得新的成功,再发表他的《四探》乃至《五探》,也期待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都来参加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将我国的中语教改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1983年,李先念主席为了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书写了“学习陈嘉庚先生为发展祖国教育事业而奋斗的精神”的题词。当前,各地各校都在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本文试对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作初步回顾,供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参考》2011,(24):2+81-82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母校。学校注重传承“敬业乐群、敦品励学”的百年校训,弘扬叶圣陶“为人生而教育”的德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思想。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引导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带好每一个班级,抓好每一个环节,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南,并在长期实践中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主张“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教学评价等,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  相似文献   

6.
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形式。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教学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更是举足轻重。钱梦龙的“注”,宁鸿彬的“五步”,魏书生的“我很懒”都强调学生在课中的活动。那么,如何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成功地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7.
宁鸿彬教学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山北京市教研部、朝阳区教育局、朝阳区教研中心和北京市中语会联合主办的宁鸿彬教学思想研讨会于1996年11月8日在北京陈经伦中学召开。朝阳区教育局局长李观政、市教研部主任董宝华到会并讲了话。宁鸿彬老师作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  相似文献   

8.
于漪和宁鸿彬是我国语文教学界影响较大的两位名师,其教育实践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在当下仍有借鉴意义,包括语文教学中情美与智慧的有机融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真心热爱以及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等教育思想和观点。从教二十年的我,感慨很多,怨恨也不少,更多的是困惑。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呢?当然是知识。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学习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崭薪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一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先生论”、“分数主义”的教育主流。现在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的观念都处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及时接受,及时转轨,沿着新的渠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为了学生,他们也正是从这种境界中获得快乐与幸福。因此,认同“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生发展,这是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我们通潭路小学正是信守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关注  相似文献   

12.
宁鸿彬老师作为语文教学"思维派"的代表人物,他"发展学生思维"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恰好契合,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巨大的现实价值。本文拟以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反思宁鸿彬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其"思维训练"的教学思想进行研究,挖掘其阅读教学的特色,重新全面地审视其思维训练思路,总结经验以指导当前语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主张“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根本性质进行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标准突出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张伊 《当代家庭教育》2022,(26):206-208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在积极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进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就是近年来提倡的“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带领学生发现、思考、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指引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科技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着各种差异,为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语文界群星闪耀。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语文大家。承继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人的光荣传统。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建构了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范式。他们的实践、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意义也十分重大。读懂“于漪们”“那一代”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承前启后、创造语文教育辉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冯友兰先生既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本文拟从“新学生与旧学生”“学术独立”“大学教育”这三方面解读冯友兰的教育理念,对冯友兰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以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歙县行知小学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重视发展儿童的自动力,提倡学生自治、自理、自学、自强,成为真正的小主人。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学校遵循这一思想,采取切实措施,从传统的“保姆式”教育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在管理中学习管理,取得了成效。自治·自理“自治”就是“为学生提供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是毕业后才服务,在校时就要在服务中学服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增强自理能力,学校组织了不同层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超前性的改革理念.其中包括:重视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主张教育公平与民主教育的普及;为了学生的全面、整体发展,提出了综合教育等理念.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现代性的学习来反观目前的高考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观察、实践等主动探究能力的生成,在教育上给予学校、市场等主体更多的自主权利,科学调整高中现有的课程与教学.  相似文献   

20.
宁鸿彬老师善于以几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有效避免了浅层次的“碎问碎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以宁鸿彬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这三个课例为例,探讨其主问题的特点与设计原则,可以获得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