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百下》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在家庭、学校、少管所的一系列日常生活描写,挖掘出深层社会内涵,传达出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2.
王冠宇 《文教资料》2013,(27):39-4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影坛掀起了一场电影革新运动,形成了一次电影美学上的“新浪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岸三地先后开始了电影界的革新.1978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拉开了这场电影革新的序幕,之后大陆及台湾都先后掀起了电影界的革新.在这个时期,两岸三地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例如张艺谋、陈凯歌、许鞍华、侯孝贤、徐克等,他们塑造了一些经典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突破单纯评价内地电影的局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了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电影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并试图从中国电影历史的阶段性出发,探讨和分析三地电影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征。在对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进行回顾的同时,展望中国电影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丛玮 《文教资料》2011,(36):8-9
生态电影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在好莱坞电影中大量存在。尤其是近年来,《世界末日》、《2012》、《阿凡达》等大手笔、大制作的电影在全球上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电影的非凡崛起。关注生态电影.并运用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去对它们进行研究并发掘其美学价值就显得意义格外重大了。本文就将对生态电影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价值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时期电影以上世纪七十年末为时间断代,八十年代步入探索创新的影像美学阶段,九十年代进入多元并存的自由美学阶段,在深化改革、市场经济和多重媒体的复杂格局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熊政 《现代语文》2009,(11):134-135
情节"突转"和"无声"语言是金基德电影的两大主要诗性特征,情节的"突转",既能促使观众的积极反映,又能升华影片的主题思想;"无声"语言既是一种沉默中的对白,又是一种简化的诗意表征。二者都是金基德象征性影像世界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电影的意蕴内质是生命川流的涌动与现实秩序的匡限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两者的冲突又是以“情欲”这种形态为中枢加以叙述、阐发的。应以作为电影中自由生命涌动的表现中枢的“情欲”为线索,对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存在主义思潮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的精神渊源与承续关系入手,总结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缺憾.第六代电影把当下世俗生活置于首位,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集中于小人物的现实经验和内心世界,表现当代人生存处境的荒谬和人性的异化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无奈,在歧途上的迷乱、失落.在艺术手法上,不再遵循线性因果关系的叙事原则,而是接近生活原貌的非情节性叙事.通过物象和叙事的双重仿真形成冷峻、客观纪实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9.
Jean Epstein and Germaine Dulac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vement to film aesthetics. Jean Epstein sought to apply this of rapid and rhythmic editing as well as the innovative use of close - ups and superimpositions of images. However, Germaine Dulac' s goal was pure cinema without any influence from literature, stage, or other visual arts. In order to get better visual effects, she believed that films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visual music. In this article, both the significance of movement in Epstein' s photogenic and Dnlae' s cinegraphie will be deeply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addition, skills on how to express such concept in film making proces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
新好莱坞电影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起到了艺术化与商业化融合的作用,从对高科技手段的艺术应用,对新浪潮美学技法的借鉴,以及对旧好莱坞电影的扬弃中,我们可以发掘出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空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藉"空白"理论观照《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中,导演希区柯克不仅忠实于原著,而且以其独特的创新手法抓住小说之"灵魂",从而指出改编旨在于原文本之"神"于电影中的再生,并非对原文本简单地复制。由此可见,电影改编不仅要求"形似",更注重"神似",其精髓就在于"神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史无法忽视"第六代"的存在。十多年来,第六代在故事主题、叙述手法、拍摄方式、美学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独特的个性风格。与"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更加关注都市场景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使宏大叙事逐步退场,他们以个体化、情绪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纪实性的拍摄风格,正在创造着中国电影的又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语言。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化代码共同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红色代码能指。红色折射时代与社会,刻划人物及心理、营造意象与意境、表现思想与哲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红色整合民俗、涉指伦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蕴含。以红色为基调的多色彩结构,与电影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张艺谋电影的视听语言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理念,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对疯癫者的审美价值进行了阐释.在作者看来,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体现了导演对当下人类处境的一种独特认知,一种对过度理性的不信任和对非理性的接受.  相似文献   

15.
电影文本中傻子的产生和出现赋予了电影作品某种特殊的"标记"和意义,传达了复杂人生况味和对世界的深邃思考.大智若愚、象征符号、痴情、特殊的傻子诸类型,揭示了电影文本中傻子形象的美学价值,有反讽性、均衡和画龙点睛作用,以及诗性化、制造视觉奇观与审美极致原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对于刘别谦电影在中国早期影坛的影响,此前学术界更多关注其创作实践方面,即刘别谦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坛是怎样影响和促成了“中国刘别谦派”。其实,当时国人透过刘别谦影片,在借鉴其艺术创造的同时,还感悟和理解了刘别谦的电影观念。由此,国人认识到电影真实地描写社会人生而又具有人类普遍价值,才能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认识到喜剧电影通过男女婚恋视角、人物性格描写、幽默机智风格,揭示和婉讽社会现实的魅力;认识到导演在影片摄制中“作者”般的决定性作用,剧情分幕、形象塑造和演员表演是指导影片摄制的重要环节;认识到描绘、扩大和强调细节或小动作,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社会人生内涵的重要性及其艺术表现力。“刘别谦底艺术精神”这些内涵,对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建构和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陈彦是一个对城市底层与农民工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陈彦的小说常常站在人民美学的立场,关注底层人物、弱势群体的人性温度与生命冷暖,以平民视角书写他们的艰辛与快乐、疾苦与尊严。城市贫民阶层、农民工群体尽管有着卑微的人生,坎坷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生命中却蕴含着良知、勤劳、美德、坚韧与正义,这些永恒的人类精神主题,成为支撑底层世界信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阅读陈彦小说的底层世界,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无常"的现实人生中总是潜藏着"有常"的文化根基,这"有常"的文化之根就是作者对传统的持久回溯与激情演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注重天地人文、气韵生动的传统人文美学,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之相比,西方追求逻辑实证、精密写实的科学主义美学,也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充足的活力,并在得到现代高科技坚定的支持而迅猛地发展。它既涉及到直觉、灵感,又关乎到许多科学公式原理的方程解等多种复杂专业问题。而一直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美学的中国美学,由于先天不足,迫使我们必须观照反思,以消化吸收、充实和丰富理论研究来接受挑战,重新思考和建设我们的现代美学。这样,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化,东西方美学的互补和渗透也会日多日深,以至形成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