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性化解读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个性化解读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个性化解读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成了逢场作戏的“即兴表演”。由于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许多教师非常茫然,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了。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没人听课则恢复“标准化解读”。阅读教学依然承袭传统,因为这一套对考试非常“管用”,这也许正印证了萨特的“存在即合理”吧!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  相似文献   

2.
“唯本而教”与“个性教学”两种文本解读观上的迥异,对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同的影响。“个性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更容易实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价值追求,语文阅读教学由“唯本而教”向“个性教学”的转变是新课改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其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有着多元空间和层叠涵蕴的理解系统,是文本、作者、编者与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错互动过程,体现了多重性与复杂性。文本解读是有情境性的,在不同时域、不同境况,需要语文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意识参与,并能够在不同角色和意识之间自由切换,或是自由阅读者,或是课程理解者,或是教学设计者,或是互动解读者。语文教师有时要进入“有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充分在场;有时要进入"无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合理隐身;有时又要在“有我”与“无我”、“角色自我”与“学生自我”之间灵活切换。  相似文献   

4.
陈永 《现代语文》2009,(3):62-6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差不多占据整个语文教学课时的70%,但不少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后,阅读能力还很低下,这说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反观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在课堂上深入地自主地读过一篇课文,通常都是我们教师根据参考书提供的答案理解作品,然后再向学生解读,学生依据老师的解读,完成“标准化”阅读。这“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悖离了阅读的本质内涵,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中个性意识的培养极为重要。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面对个性特征鲜明的教学对象,教师要把“教案剧”变成“角色剧”,变传统的以“教路”统领“学路”为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和优化学生的良好个性。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语言世界的美妙过程,而阅读文学作品,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教师可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表达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让他们畅所欲言,主动与文学大师展开心灵的沟通,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以促进其个性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李晓宁 《语文天地》2012,(11):43-44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进发创新思维火花。阅读教学上的“解读”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这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个性解读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有创意的解读,带给阅读教学生机和活力。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创意解读,笔者将以老舍《我的母亲》为例探讨人物散文“点面”式文本解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形式,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在独立阅读基础上的阅读,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现多元对话与解读,使学生的个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精神火花。语文教学中,只有凸显阅读的个性,才能提高阅读主体的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塑造个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但是,对“多元解读”的过分珍视,对“独特体验”的过热追捧,导致“多元解读”的阆凑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出现了曲解或误解。因此,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物形象的解读,是小说教学的重点。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从“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这两个角度切入。人物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可以从中明确人物的个性、体察人物的内心。叙述语言包括看似可有可无的修饰词、“闲笔”,可以从中触摸人物灵魂、感受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恩环 《成才之路》2011,(18):91-I002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同文本之间个性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得以建构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不仅对学生写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语文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备课阶段进行的文本解读,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进行的是“为了教学”为基本目的的教学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与一般解读、文艺学解读的性质、基点、因素、目的、取向、内容、方式不同。文本教学解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从解读中学习”,着眼点与着力点是“学习解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语文教学,考虑共性过多,重视个性不够,统一的目标、同一的学法、划一的评价。像一道道紧箍咒,磨光了学生个性的棱角。湮没了学生灵性的光亮。“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拓展中学生思维的放飞,文本解读超越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多元理念投射在语文课堂的一抹阳光。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对“多元解读”理解的偏颇,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误区:偏离目标,一味拓展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6.
叶小平 《小学语文》2012,(12):18-21
文本解读是一个极富个性的活动,同一篇文章,有人叹赏,有人不屑是很正常的事情。文本解读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有一个基本合理的姿态来对待教材中的一些“疑似问题文本”,对我们钻研教材、设计教学以及师生对话都很重要。深入文本、潜心会文、多维推敲是一种很好的态度。下面试以三个文本解读为例,谈谈笔者的解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将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与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教学进行对比评析.两位教者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本解读姿态,解读结论与解读方式截然不同.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一个将学生当作演绎自己独到见解的看客.钱老的课是语文教师研习教学的经典课例;郭老师的教学也受到一些追求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的热捧,两课的影响力均很深远.  相似文献   

18.
如果按照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一书中对教材选文类型之一“定篇”的理解是“经典及对经典的权威解释”,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可以算是对课文的一种相对“权威的解释”。虽然课文阅读强调多元解读,但课文的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语文教学,考虑共性过多,重视个性不够,统一的目标、同一的学法、划一的评价,像一道道紧箍咒。磨光了学生个性的棱角,湮没了学生灵性的光亮。“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拓展中学生思维的放飞,文本解读超越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多元理念投射在语文课堂的一抹阳光。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对“多元解读”理解的偏颇,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误区:偏离目  相似文献   

20.
个性解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借个人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认识与感悟。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因,他们在个性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对文本个性的"误读和错读"。所以个性解读文本,更需要在深度方面下功夫,使之成为"个性深读"文本。如何将文本深读与个性解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合欢树》教学为例,在三次教学实践之后,从课堂探究的"放"与"收"和重难点突破的"入"与"出"两方面提出四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