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杰 《现代语文》2007,(6):19-20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是贫还是富?一般来说,中国魏晋以后的隐士,也大多数不像早期的隐士那样“岩居穴处”,或巢居与木,或因饥饿死于首阳。其中大多数是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才具备了成为隐士的资格。苏轼一生最为钦羡归隐因此,也多次去相田买田,为隐居作准备。其他的诸如王维的隐逸终南,王安石的隐居半山,也多是如此。所以,鲁迅说:  相似文献   

2.
《终南山》是历来备受赞美的描写山水风景之名作,表现了盛唐文人追求自由、高洁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壮美的审美观念,艺术上被视作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此诗创作于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归隐终南山之时,不仅刻画了终南山风景之壮美,还含蓄地流露出不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终南山是当时佛、道信仰者和隐逸之士一致钟情之地,此诗深深地烙上道教文化印痕,体现出王维思想感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一生四次归隐,其诗作大部分都是在归隐时写下的。虽处江湖之远,但不忘关注社会民生,其诗多以曲折隐晦之笔来表达用世之志,并且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西晋隐士多为避乱避害而被迫隐居,东晋南朝隐士多受美隐时尚的影响而自觉归隐。与之相应,两类隐士在隐居方式上也有显的不同,即由西晋的原始荒野之隐转变为东晋南朝的田园村舍之隐,同时在化教育方面前后也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5-27,82
王维和白居易同为隐士,却由于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走出了不同的隐逸之路。从隐居动因的差异看,王维厌倦官场,白居易属于权变之术;从隐居的方式看,王维注重大隐,白居易倡导中隐;从隐居后的诗歌看,王维风格偏重田园,白居易钟情闲适。  相似文献   

6.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他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还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早年曾有进取心,写过一些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诗歌。像《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还有《陇西行》《观猎》等等,这类以边塞生活和风光为题材的诗歌,意境雄浑壮阔,充满爱国热情。经历过几次政治沉浮和人世变故之后,王维变得消沉灰心,早年既有的佛禅思想日趋主导,遂隐逸山林,过起亦官亦隐的隐居生活。《终南别业》里“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  相似文献   

7.
略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消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师子事贬官济州司仓参军,产生君子不遇之感。后得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李林甫当权,张九龄被贬,王维再次遭受打击,政治态度日趋消极。在安史之乱中为判军所俘,迫受伪职,乱平后曾被囚系,精神上惨遭刺激。又因个人的不幸遭遇;家庭及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无意仕进,思想消极,在终南、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的山水田园诗作,多方面地反映了他的消极隐退思想及孤独寂寞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隐居是王维生平中的重要内容。其原因有二:一是隐居在盛唐蔚为风尚,对士人出入世间发挥着多重作用和效应。二是就王维个人而言,其入仕之后所面临的政治现实、心态转变和哲学思想是他选择隐居的决定性因素。其隐居形态是半官半隐,这是与盛唐隐居所蕴含的哲学关系相吻合的士人普遍隐居方式。这种隐居形态对王维田园诗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使其山水田园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内容和造境艺术等方面成就突出。  相似文献   

9.
李娜 《现代语文》2006,(6):120-121
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明秀,恬静淡远,不仅有丰富的诗情而且有浓郁的画意。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即是此类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涯和二十二年的隐居生活,归隐生活约占其人生的三分之一。美好的田园生活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他把黑暗的官场、残酷的现实暂时忘却,寻找到一种闲适无忧的田园生活。归隐后他亲事耕作,寄情山水,找到了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然而由于自身秉直的个性,旧隐只是一种无力的反抗,他曾经的豪情壮志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他的内心深处隐含有一丝丝的悲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