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五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小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第二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重要基础。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小节教材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教学因素:基础知识方面,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空间观念方面,建立长(正)方体的表象;逻辑思维方面,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建立“观念”与认识“特征”。  相似文献   

2.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3,(10):45-46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教学内容。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平时用钱多少不一,为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建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游戏活动、自由联想中学习。一、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识(一)课前实践。课前可布置学生购买一件小物品带到课堂。上课时教师先请几位小朋友介绍所买物品的价格,以及购买的过程。然后分小组进行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所买物品的价格。给每一个同学都创造平等参与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课中实践。1.…  相似文献   

3.
教学“5的认识”时,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和课本上的直观图,使学生在感性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理等方式,来认识数字5。具体的教学步骤是:1.教学5的认识。(1)让学生观察教材19页上面的主题图,设问:图上有几名战士?有几匹马?几把枪?通过设问,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突出观察的重点。(2)出示五边形,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这个图形是由几根小棒摆成的?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5的基数含义。(3)让学生用计数器拨数:先拨4个珠子,再拨1个珠子,让…  相似文献   

4.
重量单位“吨”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量单位“吨”很少认识,因此在教学“吨的认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着手,然后抽象、概括出“吨”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钱敏 《云南教育》2004,(25):42-4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吨的认识”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感知,初步建立吨的概念,会进行吨与千克的互化。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接触较少,如何运用课标理念突破这个难点呢?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关于“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运算,一共编排了5幅直观图和3个算式,可分为0的认识、写法和计算三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0,知道0是一个数,0比1小;会读、写0,并注意书写工整;会进行关于0的简单计算。  相似文献   

7.
“时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0~72页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及其进率,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难点是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多”的时刻认读。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分化难点,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8.
“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对比较重的物体接触又少,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已知的重量单位入手,不能把知识简单地塞给学生死记,而应该让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就本课谈一些建议.一、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归纳学生的知识结构.具体可分四个层次教学.第一,复习克、千克这些旧知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重量是一克,什么物体重量是一千克.例如:一个2分币,十五个大头钉分别重大约一克;个头中等的6—7个苹果,一袋精盐分别重大约一千克.第二,教师出示一袋标有“100千克”字样的大米,请几名同学推一推,抬一抬,看能否推动和抬起,从而体会到100千克已经比较重了.再出示课本70页汽车、火车图,让学生感到这些较重的大宗物品仍然用克、千克作单位,数目一定很大,应用起来就比较麻烦,因此需要用一个比千克大的重量单位来表示.也就是说新知识,总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第三,出示课本第70页大米图,先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袋.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 ,“观察实验”教学 ,通过我省广大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和经验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还是在于教师对“观察”和“观察实验”的认识理解片面 ,从而导致在“观察实验”教学中出现了诸如 :教学目的不明 ,无的放矢 ;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不相信学生 ,越俎代庖等问题 ,因此 ,正确认识和理解“观察”和“观察实验”的内涵和意义 ,都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观察” ,有不少的人 ,从字面上来理解 ,认为“观”是看 ,“察”是仔细的看 ,“观察”就是仔细看的意思。这样的理解虽然没有错 ,但不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从二年级到六年级,都安排了“数学广角”的内容(北师版、苏教版教材中也有类似的安排),其中渗透了运筹优化、逻辑推理、数学编码、抽屉原理、排列组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是没有的,是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中学甚至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内容和思想方法,很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数学广角”的教学在我省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和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11.
“九义”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千克的初步认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根据这一新的提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弄清“质量”含义,领会大纲精神“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之量的多少,“重量”是物体由于受地心引力作用而具有的“向下”的“力”的大小。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质量是一个常量(通常情况)不受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状态的影响,重量则会由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改变所受地心引力的不同而产生细微差别。因此,…  相似文献   

12.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版小数九义教材7册75页)这一小节教材时,应如何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动因,促使学生充分感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笔者建议如下。一、教学的起点要低,让学生感到“我能学”引入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分数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教材分两个阶段来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教学这部分内容要用图形和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对简单的分数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小数和系统学习分数打好基础。“教学的起点要低”,就是说教学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要尽量便于学生学习。学生…  相似文献   

13.
姚慧明 《山东教育》2013,(10):45-45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6的乘法口诀两部分组成。其中,乘法的初步认识安排有3个例题,知识点有乘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会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2-6的乘法口诀部分安排有7个例题,包括口诀的编写、意义的理解以及记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建议一、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角和直角在本册是第一次出现,角虽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几何概念,但它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对于角,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角和直角,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时可先出示教材中的一幅校园生活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在做操、有的在踢足球,还有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拿剪刀修花木的老爷爷等,这些情境都与角和直角有关.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呈现在各种图...  相似文献   

15.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6,(10):33-34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大纲规定把分数的教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不给出抽象的定义;第二阶段在学习数的整除性的基础上,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形成清晰的分数概念。第一阶段教学十分重要,学生初次接触分数是认识的一次飞跃,要  相似文献   

17.
“1O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始课。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教材的编排特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从生活现象入手.逐步抽象出“妊”初入学的学生虽然能说出身边事物的名称及数量,但对其数量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只有多少、长短、大小的初步概念,因此,应由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认识l-Ic各数,教材是按照直观——半抽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进行编排的,教学中就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教学“l”时,应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有序提问进行观察。第一步,观察第一幅插图,初步感知“1…  相似文献   

18.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己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有关知识后,从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和相依变忆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数量关系的。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在学生头脑中渗透最简单的函数思想,为他们今后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比和比例就其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起到了衔接中小学学习的承前启后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2.理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这个长方形的大小。3.会识别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能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棱长。4.能初步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结构关系:正方体属于一种特殊的长方体。5.能通过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二、实现教学目标的建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学习它们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要内容包括认数字,写数字,10以内数的组成,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