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硝烟弥漫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和贫困山区,在洪水泛滥的救灾现场,活跃着一批新闻战士,他们满怀激情,含辛茹苦,采写了一些优秀报道,拍摄了许多好的图片。他们的这些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也给报纸带来了新的气象。过去,本刊已发表了部分青年记者写的采访心得、体会,这期又刊登几位同志写的这方面的文章。他们所写的见闻和感受,很能给人以启发,值得一读。我们之所以提倡、支持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到前线、到边远贫困地区去采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以来,新闻工作者都在努力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如人民日报某部一位负责同志、新华社陕西分社的负责同志,都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同志了,他们来安康地区采访时,作风平易近人,注意和群众打成一片。地委要给他们派小汽车,他们硬是要乘公共汽车和火车。我们觉得和他们相处,心情很愉快,也学到了不少好的采访经验。象这样的记者,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他们听,值得称赞。但是,从我们去年接待的从中央到省的十多个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我们觉得有些记者的作风似仍有认真转变一下的必要。有些记者  相似文献   

3.
提倡写现场短新闻,就是要求记者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写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新闻来,使人读后感到亲切、生动、感人。这样的新闻,读者爱看、爱听,效果就好。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新闻工作者本身来讲,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记者的采访作风。这些年,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到第一线采访。只要有可能,就带领记者下到田间地头,深入工厂矿山,出现在灾区现场。一个新闻工作者到不到现场绝对是不一样的。只有到现场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对人民的疾苦和欢乐感同身受,才能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好他们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群众路线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蔡和森主编《向导》报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战争年代,党的新闻工作是群众的希望,它在地下广为传播。战争年代很多记者牺牲在前线,原因就是他们和士兵一样,深入前线和战士一同与敌人作战,有真情实感,所以报道出了很多鲜活的新闻。新闻工作者本身也是战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写出很好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直接来自群众,语言也是群众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过来自敌占区的文艺和新闻工作者,认为他们说话文绉绉、咬文嚼字,毛泽东认为这是不想给人看。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7.
任啸 《新闻采编》2007,(2):30-31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所以说采访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很重要的基本功。技巧之一: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  相似文献   

8.
陈英 《新闻窗》2012,(4):122-123
创新新闻写作是很有乐趣的。2011年6月,我以新闻素描的写作手法,写了一篇计生民生工程的新闻稿《春意》发表在我们自己的行业杂志上,得到其它媒体记者的好评。因为他们也去采访过,但是没有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9.
战争新闻是世界人民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了解的,也是最能引起世界舆论注目的,战地新闻采访,也就是要捕捉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能充分反映战争所体现的一定精神的新闻事实。一家媒体战事报道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战地采访的是否成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发动侵略南联盟的战争后,我国一批新闻工作者以特定的姿态进入战区,向世人传递关于战火、关于难民、关于战争的正义之思。作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有的甚至为此牺牲的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采访技能。从这批前线记者的实践中,对战火中的新…  相似文献   

10.
我在周口地委宣传部新闻科做专职通讯报道工作。几年来,我在报刊、广播上发稿几百篇。回忆走过来的路程,我深刻体会到,尽管我们那里很偏僻,情况又在不断变化,只要肯眼睛向下,肯调查研究,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也仍然能够写出针对性很强的稿子。去年春天,我和另外两位同志去西华县黄桥乡采访,听乡党委书记讲,土地长期承包与人口增减的矛盾,在农村较普遍地存  相似文献   

11.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12.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13.
记得1992年夏,我当时任中越边境部队军事记者,到红河前线一个边远、偏僻的前哨阵地采访。当时中越自卫反击战早已结束,《解放军报》对“边防热”的报道早已降温。像这种前哨阵地在边防一线又极平常、极多。要想写出稿件在《解放军报》菜又够吃了。这虽然是在一线基层发生的小事,但对全军所有边防一线部队都很有指导意义。我根据这一线索,进一步采访、核实,采写了《要面子苦了肚子,讲科学壮了身子———云南边防某部因地制宜科学发上刊用是一件很难的事。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以前这个阵地为了应付上面检查农副业生产,把原先好好的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变记者长期坐机关、跑会议浮在上面的采访作风,让更多的青年人去接触社会,熟悉农民群众,丰富社会知识,培育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采制出一批深刻、生动地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稿件,以提高广播宣传质量。宝鸡电台从今年三月一日起,组织记者分批下农村徒步采访。这在宝鸡电台来说还是第一次。实践证明:徒步采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三月一目,王鲁秀、杨晓波两位同志第一批到眉县、凤翔县徒步采访。历经一月,王鲁秀跑遍了眉县十三个乡,写了十一篇通讯,五篇新闻,三个内参,全部被采用;杨晓波同志走了凤翔县的彪角、横水、纸坊、米杆桥、间梁、陈村等六个乡,写了十五篇通讯,十一篇新闻,两个内参,除四篇以外全部被采用。  相似文献   

15.
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同学会问:我选择学习新闻传播学,是想知道怎样写新闻,以后好去做新闻工作,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的历史呢?回答这个问题,先从老新闻工作者做的新闻为什么比我们好说起。谁都不会否认,老记者、编辑比我们有经验,写出的新闻、设计的选题比我们高明得多。因为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丰富的新闻工作阅历。这种阅历我们看不见,但能够感觉到,就在他们的头脑中。面对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工作者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称为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种有目的的了解客观情况的职业性社会活动,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高明的记者,不亲身对新闻事件做采访,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采访水平,我们有必要对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地位、作用做些了解。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采访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变记者长期坐机关、跑会议、浮在上面的采访作风,让更多的青年人去接触社会,熟悉农民群众,丰富社会知识,培育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采制出一批较深刻、生动地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稿件,以提高广播宣传质量,宝鸡电台从今年三月一日起,组织记者分批下农村徒步采访。实践证明,深入农村徒步采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从去年十月二十日南极考察编队启航开始,全国人民几乎天天从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看到、听到考察队的活动和创建的英雄业绩。随同南极考察队采访的十几名新闻记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沟通了十亿人民与五百多位勇士的心。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有着深入实际,不畏艰险的优良传统。在战争年代,老解放区的军事记者,冒着枪林弹雨,采写大量的前线新闻;范长江只身进入大西北,写出了许多闻名全国的通讯;邹韬奋毕生为大众服务,始终与群众心心相连。新闻工作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要想准确、及时地反映生活,浮在上面不行,害怕艰苦更不行。作为一个称职的记者,废寝忘食,呕心呖血,将个人悲喜哀乐置之度外,本是家常便饭。对新闻事业的献身精神,是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条件。随同南极考察队采访的记者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胡耀邦同志最近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一文中,勉励新闻工作者要有很好的精神状态,要积极进取,深入群众,寻求真理,汲取新知。随同南极考察队采访的记者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愿与全国新闻战线的同行们一起,向这些同志学习,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媒体应为记者实践“三贴近”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是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好建议。媒体应为记者实践“三贴近”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是总结记者成才之路得出的经验之谈。范长江、斯诺等中外优秀记者用他们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深入实际中,选准了一个时代的新闻资源富矿区,又不畏艰难深入到那里去,勇于克服采访中的重重困难,再能得到媒体等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发挥内因和外因两个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和《西行漫记》那样的经典新闻作品。上述建议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熊芳 《声屏世界》2004,(9):20-20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的新闻素材来源于群众中。记者下到基层去采访,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细心地听、看和体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广大群众喜闻乐“听”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