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夷  木易  益鸣  金铃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4):248-251,289,295
阿尔法磁谱仪(AMS)成功升空中美等国合作探索宇宙奥秘本刊讯由中国和美国等国科学家共同研制的宇宙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于1998年6月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宇航中心被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阿尔法磁谱仪,即AMS(AlphaMagneticSpectrometer),重3吨,是人类第一次送入宇宙空间的一个大型磁谱仪,计划运行10天,在太空进行反物质和暗物质的探测,属于世界高能物理基础研究最前沿的科学实验,这项国际科研计划是人类跨世纪的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瑞士、芬兰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4月3日晚公布了其主持的大型粒子物理实验——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的首批研究成果,使人类对宇宙中暗物质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中国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国际重大科学工程,并在其中作出  相似文献   

3.
陈国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赴欧洲核子中心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实验,目前参与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AMS)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研究、欧核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紧凑缪子线圈(CMS)项目,CMS中国组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有一个困扰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重大难题,它就是被科学家称为"世纪之谜"的暗物质。4月3日,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在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以下简称AMS)项目在历时18年后的第一个实验结果:AMS已发现超过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有可能来自于脉冲星或者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据了解,这是目前世界首次在太空中直接观测、分析到的高能量反物质粒子,让人类首次打开了一扇从太空观测宇宙射线的大门,人类对暗物质的理解和检测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科技信息     
阿尔法磁谱仪探测暗物质取得阶段性突破中国科学家贡献突出中国科技网讯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立功了。美国媒体2月20日报道,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透露,AMS首批数据的分析报告将在几周内发表。根据普遍预期,该成果将有助于理解暗物质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I0005-I0006
4月3日晚,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项被誉为具有“史无前例的灵敏度”的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阿尔法磁谱仪有着一颗强大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7.
李淼 《今日科苑》2013,(12):59-62
新闻背景历时18年,由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终于公布了第一个实验结果,文章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该项目对宇宙中究竟是否存在暗物质有望给出有趣的探索。元宵节前,传来丁肇中先生领导的一个大型太空实验发现暗物质的消息。好几家媒体要我谈谈看法或写点东西介绍一下。我说,现在只有英国BBC一家新闻,而且语焉不详,现在谈这件事还太早。  相似文献   

8.
谢懿  无右 《科学与生活》2009,(10):82-85
明年底航天飞机将最后一次升空,它还肩负着丁肇中委托的一项重任:把搜寻反物质星系的阿尔法磁谱仪送上国际空间站。它被称作人类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实验,也许是人类这几十年探索宇宙另一面的最后机会。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I0001-I0001
中国科学家贡献突出 中国科技网讯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立功了。关国媒体2月20日报道,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透露,AMS首批数据的分析报告将在几周内发表根据普遍预期,该成果将有助于理解暗物质的构成。  相似文献   

10.
1998年6月2日是令人激动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里人类首次把重达3吨多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即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用航天飞机送上了太空,开创了人类探测反物质的新纪元。根据目前公认的大爆炸学说,宇宙是在大约150亿年至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形成的,宇宙间的  相似文献   

11.
寻找暗物质     
云凡 《百科知识》2012,(17):8-10
正暗物质和暗能量被称为21世纪现代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可能导致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均接受这样一个令他们困惑的事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看到的。科学家认为可见物质——包括所有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等只占宇宙总质能的4%左右,我们不知道的物质占了宇宙总质能的96%——其中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相似文献   

12.
1998年6月2日,美航天飞机“发现”号载着我国科学院电气工程研究所制造的磁谱仪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试运行,结果未捕捉到较重的反原子核。而只有寻到它们,才能说明反物质世界的存在。磁谱仪的试运行未获得反物质,并不出科学家的意料。  相似文献   

13.
《百科知识》2011,(2):1-1
前不久,欧洲科学家首次俘获了少量的“反物质”。他们利用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的特点,在强有力的“磁瓶”中制造出反物质,并设法让反氢原子温度降至接近绝对零度,使其处于低能量状态,最终将其“捕获”。这被科学界视为人类研究反物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成功“捕获”反物质的意义何在?这次研究成果是否会对现行物理学理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20世纪初,笼罩着物理学的两朵乌云最终导致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使得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人类的量子物理史也仅仅百年左右,但是科学家发现植物可能懂得量子物理学,并通过这一原理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传统意义上,量子效应让人感到微观世界非常的奇异,生物系统中也存在如此古怪的机理,关于植物可以利用量子物理学促进光合作用的假说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地支持,在6月21日《科学》期刊上,科学家就发现植物可能依赖于物理学而生存。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7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AMS实验旨在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它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开始回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物理学的上空,弥漫着"两朵乌云",它们的存在使得经典物理学体系大厦的根基岌岌可危.拨开物理学上空这"两朵乌云"的任务落到了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及其后来者的身上,由于他们的工作,最终拨开了"乌云",建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两大科学历史的简单回顾来深入探讨在这两个科学事例中,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的异同,以及他们的工作对后来科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将来有一天,人类仅需1克燃料就能送航天飞机上天。这不是神话,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这种未来的超级能源,它就是“反物质”。第一个预测有反物质存在的科学家,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迪拉克。所谓反物质,就是物质的镜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大家都知道,物质是由原子...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人》2004,(12):i023-i024
资料: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航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AMS实验是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合作承担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造价约7亿美元,目的在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它将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  相似文献   

19.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北京时间六月三日清晨)从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升空。一台由中美等国家合作但关键部件是由中国科学家设计制造的宇宙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AMS也随之进入太空。 “发现号”航天飞机此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一系列  相似文献   

20.
山东大学给阿尔法磁谱仪特制"保温服"中国科技网讯"在太空运行的第一年,AMS(阿尔法磁谱仪)已经采集了16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这远远超过了在20世纪收集到的宇宙射线数据的总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