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中的超前称“王”湖南衡阳市三中粟季雄“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鸿门宴》里,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具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  相似文献   

2.
看到林汉达先生编著的《西汉故事》第三页有董天野先生配制的插图,把张良画成无须少年,觉得不妥,因此笔者想就此考究一下张良的年龄。据《史记·留候世家》载:张良“父平,……(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年,秦灭韩”。书中没有记载张良是遗腹子,可见他在父亲去世时(公元前250年)已经出生。《史记·项羽本纪》又载:“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指项伯)’。”由此可推测出张良与沛公刘邦年龄,相差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是现存最权威的关于汉高祖刘邦的记传,其大事年代以刘氏攻沛“自立沛公”为界。自此以后所述不厌其详,而自沛公以往,太史公称作高祖“微时”或“布衣时”,其内容简略色彩神秘,竟成研究刘邦的空白。笔者细考《史记》各篇对刘邦及其相关人物的记述.并参照班固《汉书》和历代《史记》、《汉书》注解,将自己切实贴近司马迁所属的时代,初步发现微时刘邦真实的一面。同时深刻体会到处于皇权淫威下的太史公在记述当朝皇帝私情一类棘手问题时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九上、人教版九上选《史记·陈涉世家》其文中: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课本、教参均释“为国而死”或“为国事而死”。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古代汉语》所选《陈涉起义》中“死国”也注释成“为国而死”。为哪一国而死,注释不明确。此“国”当指楚国。“死国”指为楚国而死。首先,下文有据为证: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⑵“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7.
在刘邦等人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文人的地位有着戏剧性的变化。《汉书·郦食其传》载沛公麾下骑士之言,说“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果然,郦食其谒见沛公时,“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同书《陆贾传》又载,“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文人的尊严在统治者的戏弄谩骂声中扫地以尽,如此下去,自然不利于文学发展。但是,正如陆贾所言,刘邦“马上得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有一段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到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里的“步走”,有的注家解释作“徒步逃走”讲(如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总感到于文气有不顺的地方。①沛公放弃了车骑,“脱身独骑”,看来沛公是骑马了。其他四将骑马了没有?如果四将骑马,那么“独骑”“步走”应如何解释?如果四将不骑马,只沛公一个人骑马,这四将怎么跟得上沛公的马速呢?怎样对沛公实施有效的护卫呢?②沛公还没有动身,项羽就派陈平出来召唤他了。沛公为了迅速回  相似文献   

9.
沛县春秋时为沛邑,据《庄子》记载:“杨朱南之沛”见老聃。秦时置县,距今二千二百多年。秦末,陈涉起义,沛县父老共杀沛令,拥戴刘邦为沛公,沛地遂为汉高祖创基立业之地。高祖定天下,以沛为“汤沐邑”,致使扬名海内。沛县亦称小沛,久负盛名。晋代至元代,或曰郡,或曰县,隶属有异,其名不变。明清至今皆曰沛县,均隶于徐州。  相似文献   

10.
匹夫陈涉     
《史记》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一句在称赞其词藻华美的同时,也点出了《史记》作者司马迁写作时与屈原颇有几分类似,都是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司马迁写《史记》时,将诸侯编为“世家”,而为何将陈涉这黔首之辈也列入“世家”之属呢?果如大多数人所言,因陈涉首  相似文献   

11.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籍贯问题,《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以下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上》(以下称《高帝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以下简称“沛丰邑人”),但至今诸家注说仍存在明显差异。或云今江苏沛县人,或云今江苏丰县人,或云丰生沛养,众说纷纭。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刘邦为江苏沛县人。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中说:“沛(江苏沛县)人刘邦是个中农。”《辞海》(1980年版)亦对“汉高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选文之叙事,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与项羽暗通款曲开始。对照《项羽本纪》,选文前尚有关涉“鸿门宴”背景的少许文字: 《楚军》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下称“引文”) 引文清楚地记载,鸿门宴前,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率军“击关”,双方曾有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割断“函关之战”和“鸿门之宴”的内在联系,将引文一刀砍掉,既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掐断了作者叙事的脉络。 应当看到,引文是交待刘邦鸿门“谢罪”原因的重要笔墨。  相似文献   

13.
秦末陈胜(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政权,《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说:“号为张楚”。根据这一记载,一般都认为这“张楚”乃是这个政权的国号,但有的不这样看,前些年就有人提出异议,近几年又有人旧事重提,有几篇文章相继发表,重复不承认“张楚”为国号的说法。按说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但如果不分辨清楚,在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学中就会造成混乱,因而不殚烦地提一些粗浅的意见,以就正于关心这个问题的诸方家。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以《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做依据,它这样说:“(陈涉)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  相似文献   

14.
释“敢”     
《鸿门宴》一课中:“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天津市塘沽区教育局教研室编《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译为:沛公不先打进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烟台师专图书馆编《中学古文评析》译为:“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这两种译法都将“敢”字照抄不  相似文献   

15.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16.
切莫学曹参     
最近又重读了《史记·曹相国世家》,颇有感触,不妨信笔写在下面。 曹参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臣名将,早在刘邦起兵于沛时,他就是刘邦的重要助手,转战南北,“攻城略地”,驰骋沙场,“身被七十创”,在建立西汉王朝的斗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故而由中涓、将军中尉、假左丞相累迁至齐之相国,被封为平阳侯,食邑“万六百三十户”,甚得汉高祖的器重、惠帝刘盈时,依照刘邦生前的安排,继萧何之后任中央的相国。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课本和一些选本(如人教版《古代散文选》(上)、安徽教育出版社《古文观止全译》)均说陈涉“倔起阡陌之中”,而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中《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说陈涉“倔起什佰之中”,乾隆四年校刊、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的殿版影印《史记·秦始皇本纪》亦持此说。是“阡陌”还是“什佰”?笔者以为应作“什(仟)佰”。理由有四:1.说陈涉“倔起什佰”不仅见于上引二版本《秦始皇本纪》,而且乾隆四年校刊、上海锦章图书局  相似文献   

18.
自学提示1、《高祖还乡》的历史依据和生活基础.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曾衣锦还乡,《史记·高祖本纪》有过一段绘声绘色的生动描述,说他“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高唱“大风歌”.十多天后“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元曲中写刘邦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新意,作者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  相似文献   

19.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节选了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里“鸿门宴”一段。其中有句是:“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同时还收入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其中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琶琵声停欲语迟。”对此,应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译注呢?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他那部不朽的名著《史记》里,把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又将“号为霸王”的项羽编入“本纪”,表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可是历代史家,多不识太史的苦心,他们纵然对《史记》不乏褒扬之论,但对司马迁这一有心的安排颇多微词。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武帝以前主事,多录《史记》原文,却把陈、项归进列传;刘知几撰《史通》,大兴问罪之师,怪《陈涉世家》其称不当,“名实无准”,讥《项羽本纪》“纪名传体”,“再三乖谬”。解放以后,人们肯定了司马迁列陈涉为“世家”的进步意义,有的同志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说司马迁“列陈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