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束君华 《小学生》2012,(8):62-62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告诫他的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句被世人传颂,发人深省。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静,有几何?  相似文献   

2.
淡泊礼赞     
读中学时,便背熟了诸葛亮《戒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时并没有体会其中的意味;只有在工作多年,特别是在摆脱公务繁冗之后,才慢慢领悟到其中蕴涵的深邃意境。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也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告诫自己。王彦伟在长达23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生涯中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保持住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4.
宁静致远,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只有恬静气定,不染浮躁.心如止水,才能高瞻远瞩,成就伟业。宁静致远是先贤修身治国之道.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恪尽兴党之责”所应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94-94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曾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其中有一句话被人们奉为经典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君子的品行,需要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高尚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也曾幻想过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也曾憧憬过名震四海,流芳百世。可经历几多无常世事、几番浮沉变化之后,突然感悟到了人生百态,惟平凡二字最可贵。平凡,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试看古今风流人物,多少豪杰最终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追求这可贵的平凡。陶渊明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寻觅他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刘禹锡独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逍遥自在;《淮南子》中语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诚然,平凡对于现代人而言似乎是个“贬义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已成当代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8.
吴红华 《江苏教育》2007,(11):12-13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篇》,宁静是一种高远的境界,用于学校管理,则指校长应尽可能摒弃纷繁世事的烦恼、东西南北风的干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守住寂寞,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关键点:教师、课堂、学生,彰显人的价值,让全体教师都有认同感、归属感,精心营造“以人为本,以章导行”的和谐管理氛围,着力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  相似文献   

9.
俭能养德     
俭,节俭、节约之意。所谓“俭以养德”是指节约不仅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还有修身育德功能。作为中国人,这句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它来自于诸葛亮《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是,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不容易,尤其是当下全面迈向小康、部分已经富裕的人群。  相似文献   

1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篇》,宁静是一种高远的境界,用于学校管理,则指校长应尽可能摒弃纷繁世事的烦恼、东西南北风的干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守住寂寞,紧紧抓  相似文献   

1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早出于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主术训》。后经诸葛亮注入新的思想含义而引用入《诫子书》,遂成为“诸葛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与弘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博大精深,它的精髓至少能从哲理性、真理性和进取性诸方面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宁静的色彩     
宁静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和境界。清静寡欲,不慕荣利。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使人平和,淡化名利.不被贪念所侵蚀,不被虚荣所蒙蔽。宁静则让内心空灵澄澈,生发深邃的思考,于思考中灵魂得到升华和永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宁静会使人优雅,宁静是宁静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师者静为先     
潘德顺 《教书育人》2008,(10):72-7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师者,“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方能受社会尊重、家长爱戴、学生敬仰。  相似文献   

14.
黄昏时,在一片红晕的陪伴下,我坐在操场的看台上,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回响。音乐与余辉一同过滤了我心中的浮躁、凡俗。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又让我彻底回归自然。突然发觉眼前这片风景也褪去了白天的喧嚣,显得和平、宁静。而我深信,在这平淡宁静中,生命在孕育着另一种光华,它不造作、不功利,是真的美丽,是一种永恒。是的,我喜欢平淡,向往平和,梦想自由。我欣赏孔明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向往陶渊明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当面对一间陈设简单的书房时,我会由衷地吟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  相似文献   

15.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不少人还将其作为座右铭.然而.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宁静何以能致远?其中的道理未必所有人都已“参透”。在当今社会存在一定浮躁情绪的情况下.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5年8月24日《新闻晨报》报道,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删去了20篇文章,其中包括不少名作名篇,如收有诸葛亮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诫子书》,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郦道元的《三峡》,培根的《论读书》等。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课堂因什么而什么之类的说法已经很多,比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因开放而丰富”、“课堂因激情而生动”、“课堂因自然而美丽”,……精彩、丰富、生动、美丽等,都是好的课堂的一种表现,但我以为,好的课堂还应该有另一种形状,那就是宁静。宁静,就是安宁和平静,就是沉下心来,自个儿静悄悄地学,静悄悄地思。课堂不是会堂,不是商场,不是集市,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里的“静”当然不只是指环境的宁静,主要是指心的宁静,但心的宁静与环境的宁静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须静也”,只有静,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多些,广些,没有宁静不可。综观当前的中小学课堂,笔者深切地感觉到: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表面活跃而深沉不够。有的课,初初一听,形式丰富,情趣盎然,动感强烈,可事后细细一想,学习得到了什么呢?几乎什么也没有,既没有知识的积累,也没能力的锻炼,更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像吃了一些好看而不充饥的膨化食品。曾经听一位教师上《春天的发现》的作文指导课...  相似文献   

18.
自司马迁谓老子为隐君子以来,论者多以老子为隐士。考之郭店《老子》可知此说不确,郭店《老子》所载内容多为:明确提出修身为治国的重要保证;向王侯、君主等统治者进修身治国之言,继承西周以来的敬王思想,追求“王亦大”这一政治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具有为民请命的思想倾向;提出建立富足美好和谐的理想社会。据上述可知,老子并非隐士,而是一个积极入世者。至于老子后来“归居”,乃是他晚年告老致仕,是一个仕宦者的正常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19.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教材释义: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一个人如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曾为儿子寄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以淡泊之心来表明自身的志向,以宁静之态来显出思想的高远。这曾是古代君子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过,这句话  相似文献   

20.
很多朋友都熟知这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些人还将其制成条幅挂在壁上,以警示自己。然而,据我所知,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非人尽相同,不少人还抱定“淡泊”、“宁静”不放,想以此在多元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找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