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人总喜欢说:“快一点、快一点!”“来不及了,再快一点!”孩子吃饭时,要孩子快一点:穿衣服时。也要他快一点;走路时,更要快一点。到底。我们在追赶什么?又何需如此匆忙?  相似文献   

2.
有一句教育名言: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孩子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他就会充满着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  相似文献   

3.
尹君 《山东教育》2003,(23):87-87
当前早期教育中,有一种倾向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早期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教育现象:“超早期”进行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弱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个月,就教孩子走路,孩子两三岁时,就教识字、算题,四五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甚至提出“零岁识字,三岁扫盲”等。这样的教育超前是否合乎科学?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离开适宜的生理成熟度,我们成人应该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个性与理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人父母把孩子要跨越的路上的障碍物先全部清除掉——“过于保护”、孩子每走一步都要指示一下——“过于干涉”的结果是:孩子到任何时候也不会一个人走路。父母这样做也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以及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父母们容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  相似文献   

5.
汪华 《山东教育》2004,(27):64-64
在家教过程中,许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给教育带来困难。如何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我认为,应把树立“自信心”作为主攻目标,把增强“自我意识”作为突破口。一、形象转变法具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通常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可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矫正。这是改变他们心态,克服心理问题的一条捷径。二、语言激励法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心态。因而我们可以有意地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通过语言激励后,…  相似文献   

6.
《家教指南》2008,(6):33
一要让孩子走路回家。离开家人一整天,孩子见到家人往往会有“撒娇”的表现.小班的孩子尤其如此。家长在接到孩子时,可以给孩子温暖的拥抱以示爱意,但如果离家不是很远,家长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走路回家的体力了,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也是给孩子“已经长大”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们知道的"赏识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是在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周弘认为,所谓"赏识教育",无非是要看得起自己的孩子,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其实准确地说,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相似文献   

8.
“医生,我的孩子两岁了还不会走路,是不是缺钙?”“医生,孩子走路老跌跤,是不是缺钙?”“我的孩子走路不稳,补钙补了好几个月,还不见好,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缺钙?”“是不是缺钙?……”……  相似文献   

9.
勇赫 《母婴世界》2014,(6):20-21
“让孩子走路,我们作路标而不是交警,相信他们可以走得更好、更远。路都是自己走的,才认;事都是自己揽的,才担。路走得多了,才能悟出道来。道是从路来的,路是从足来的,足是从人来的。”  相似文献   

10.
从来不让孩子自己走路,他就永远不会独立行走;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自己作出决定。但真正的教育恰恰是让孩子学会  相似文献   

11.
子涵 《家教指南》2004,(8):41-42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做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家教指…  相似文献   

12.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给孩子“提要求”。“提要求”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但若想“提”得切实有效,真正发挥作用,就不是很容易了。我认为“提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求”的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具体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身体发育的限制,对太笼统的“要求”如对学习要认真、走路要注意安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将无所适从。因此,老师、家长在“提要求”时,要注意内容必须具体,目的必须明确,要有的放矢。例如,开学初,一些家长对孩子提出学习上的要求—期末考试要全A或双百。这种要求虽然目的很明确…  相似文献   

13.
覃静 《父母必读》2013,(7):32-33
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想到要给他买辆学步车,似乎学步车是孩子必备的学步工具。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4.
爱心门诊     
孩子走路“外八字”该怎么办江苏省刘丽读者问:我的孩子1岁8个月,他现在虽然可以走路了,但他走起路来双脚呈“外八字”状。请问,“外八字”是不是因为孩子缺钙?如果不是,那“外八字”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办法治疗或纠正呢?  相似文献   

15.
别急,慢慢来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最仁慈、最有耐心的教育家,能原谅、允许孩子的“语句不清”、“摔跟头”等一系列“错误”。我时常看到年轻的父母们耐心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大人们则总是面带徽笑、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别急.慢慢来!”这句话。  相似文献   

16.
儿子两岁多了,亲朋好友逗他:“亲妈蚂?亲爸爸?”他毫不迟疑地回答:“亲妈妈!”又问:“不亲爸爸吗?”他立刻环顾左右而言他。看样子是不亲。唉,这也不能怪孩子,因为我这位爸爸太“坏”了。其实,我原来并不“坏”。儿子出生8个月便会走路了。从那时起,每逢节假日、星期天或下班回家,我便用自行车带上他,去逛马路,逛公园,逛码头,逛商店,逛车站,逛影院,教他识别各种动、植物、教他识别火车、轮船和各种机动车辆……那时问他“最亲谁”?他首先回答:“亲爸爸”。可是,自从他有了“心眼”  相似文献   

17.
小区的花园里,总有很多老人和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在玩耍。时间久了,因为孩子,原本陌生的家长也变得慢慢熟稔起来。常常是小孩在一边嬉戏玩闹,大人则坐在一边或唠家常,或交流育儿经验。孩子聚在一起,自然就有比较:张家的宝宝十个月就会走路了,李家的宝宝又聪明又可爱,孙家的宝宝明显比同龄人高半个头,长大个子肯定矮不了。  相似文献   

18.
姚蓓喜 《家庭教育》2005,(1B):54-54
1岁的宝宝不会走路,父母会很担心:这孩子什么地方有毛病呀?但是如果这个孩子1岁还不会爬,家长却不会担心,只要孩子会坐、会站、会行走就可以了,不会爬对孩子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家庭教育中“爱”的探讨 ,分的了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走入误区的几种现象 ,即 :包办的爱———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 ;过分的疼爱———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 ;期望过高的爱———限制孩子的游玩 ;居高临下的爱———无视孩子的意见 ,从而提出“让我说一说”、“让我做一做”、“让我试一试”的“爱”的策略 ,以期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最轻松的爱  相似文献   

20.
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孩子在哪个成长阶段进步最大.结果发现是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时.总是用最欣赏的眼光关注自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表扬自己的孩子,最后小孩全部都学会了走路、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