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教学教育心理学漫谈──第十六讲几种教育心理学流派简介(上)曾晓新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以有机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做为研究对象,因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而不是内省。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决定于刺激...  相似文献   

2.
布卢姆的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它由华生(·JB·W atson)创始,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客观的行为,提出心理即行为和著名的刺激—反应(S-R)联结公式。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视外部行为的研究。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布卢姆以行为结果为目标分类依据,创立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把教学中应当达到的全部目标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3.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因为研究对象是行为,且操作性比较强,行为主义理论在行为矫正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行为主义几项重要理论在行为矫正中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4.
坎特是美国继华生之后名声仅次于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者,他在华生行为主义否定心灵或心理活动而主张客观取向的传统框架下,把自然科学中发展成熟的场论引入华生行为主义,来试图克服华生行为主义的机械论、生理还原论等缺陷,提出了交互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体系。文章介绍了坎特的生平以及他提出的交互行为主义体系,并对这一体系作了简要评析,以批判地吸收其中对我国心理学理论建设有益的成分,丰富我国对行为主义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具有某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操作行为主义者将有机体之操作条件反射与强化的相互作用视作有机体与环境的交换过程,现代交换主义者则将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视为相互有选择地强化对方的活动,操作行为主义透出了交换的色彩,现代社会交换则烙下了行为主义的印迹。行为主义的心理演绎研究策略曾给社会交换之探索带来曙光,但也几乎使其误入歧途。唯有拓展思维,采取多维、多层、多面之策略才能使社会交换研究走出误区,步入光明。  相似文献   

6.
<正>一、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主要观点与教育主张1913年,华生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1930年以后,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逐渐取代了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强调对具体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精确的描述,代替心理学中描述主观世界的含糊不清的概念。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外部环境是影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这就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被称为“第三思潮”。它是相对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的精神分析学——第一思潮和约翰·B·华生(J.B.Watson,1878—1958年)的行为主义——第二思潮而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目前西方最为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派,在美国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影响很广,被心理学界按其创始人称为“马斯洛心理学”。现已有专门的学会和刊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在他的理论中,他以整体行为反对华生的分子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即注重有机体自身的内部状态。此外,他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从而提出了三个概念:期待、位置学习、潜伏学习。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对幼儿的学习有重要启示,即要注重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中介性,明确幼儿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注重幼儿学习中的不随意性。  相似文献   

9.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 60年代,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心理学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1〕卡尔·罗杰斯是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他以自己的“患者中心疗法”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对儿童学习的独特看法,对我国的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有诸多启示。现对此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习观:意义学习   华生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环境刺激的作用,只涉及知识积累,和个人感情、经验无关;皮亚杰等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则认…  相似文献   

10.
<正>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华生认为,"对行为的真正解释在于神经系统,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究其课堂教学,华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指出,"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因素即可改造人的行为"。高品质课堂教学少不了师生交互信息与经验。其中,蕴含探究性任务的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11.
1938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里德在一次发言中,强调意义作为学习的一个因素更应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同年,斯金纳的《有机体行为》一书出版,行为心理学风摩北美,绝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有机体的外显行为,从低等动物的“学习律”推知人类的学习律。在北美,绝大部分关于人类怎样形成并利用意义来指导人们行动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当然,日内瓦的让·皮亚杰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述评,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相似文献   

1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杨晓萍行为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流派,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又创立了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如斯金纳所主张的机器教学,广泛...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生态环境控制的心理学途径,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心理根源。环境问题是由人类行为引起的,它们也能由人类行为得以扭转。笔者提出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去矫正人的资源浪费行为;通过早期社会化和环境教育培养儿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倡导生态心理学,寻找人与自然天生的情感联系,唤醒人的生态潜意识,为人类寻找心灵的家团。  相似文献   

15.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率先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起,已近四十年了,如今马斯洛已成了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思想,已形成心理学史上的“第三势力”,马斯洛的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三势力”,是相对于在它之前的两大势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第一势力)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二势力)——而言的。第三势力无论在思想内容,研究方  相似文献   

16.
行为主义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各学科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有许多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雷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革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心理学对人类学习现象的解释已经出现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要学说。其中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重视刺激、反应、强化的安排与联结,重视可视行为的表现与变化,进而进一步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链,  相似文献   

18.
行为主义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刺激——反应——强化"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依据华生的《行为主义》一书,简要回顾了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并主要结合第九章习惯的形成介绍了它们和语言学习得内在关系,最后探讨了该理论对实际外语教学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思潮,一是以人的内在精神作为研究对象的深层心理学,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莱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等等.二是以人的外县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行为心理学,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等等.前者认为,人的行为产生于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过程,是内部精神活动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坚持的是行为内因说.后者则信奉行为外因说,认为…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是研究有机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程是学派间承续、转变、超越的过程。就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种知识形式中的行为观,探讨和分析二者的内在发展线索及其关联性,并以此鉴,提出心理学研究应有整合意识、避免"方法万能论"倾向、确立行为成因多元观等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