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毋庸讳言,由于受报道对象本身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深奥,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由抽象深奥变得生动具体、枯燥乏味变成清新活泼,唤起读者的“新闻欲”,“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经济新闻中的情采和笔墨。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学手法巧妙地运用利经济新闻稿件的写作之中,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形象,情采飞扬,就自然会吸引读者。现就笔者平时所涉猎的一些精彩的经济报道,谈谈文学手法在经济新闻中运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拟人化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许多寓言、童话都是用拟人手法写的。所谓拟人化,就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于外界事物上,使之具有人格化。因为这种方法是将物拟作人,故称拟人化手法。拟人化手法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方法,和修辞学中讲的比拟、譬喻是两个范畴。修辞学中讲的比拟、比喻是修饰语词的方法。我们这里讲的拟人化写法是贯穿新闻写作全过程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个语言加工问题。虽然记者、通讯员在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新闻时,离不开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但在一篇新闻作品中出现几处或十几处比拟和比喻,  相似文献   

3.
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如烹调方法不当,吃起来也并不鲜嫩,这就是“鲜鱼得有鲜做法”的道理。写新闻也是这样,只是材料新鲜不够,还要有鲜活的笔法。鲜活新闻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新闻事实新鲜得──水灵灵,新闻写法活泼得──扑楞楞。这里,且不说如何选用新鲜的新闻事实,只谈谈怎样用鲜活的笔法写出鲜活新闻的几点粗浅看法。首先,要有个鲜活的标题。如今的年轻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可谓绞尽脑汁,生怕孩子的名字与别入重了,或者落了俗套,不够响亮等等。可是,我们有些作者对给新闻起名字却马马虎虎,不大在乎…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它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5.
黄平 《新闻导刊》2008,(1):26-26
散文(prose)同新闻(news)一样,其"首要特征"是真实性,它是一种以描写真人真事为特点的文体,常把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它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做到形散神聚。用散文手法写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早  相似文献   

6.
萧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京派作家。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他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也因此,他写的新闻特写引入入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  相似文献   

7.
刘金凤 《新闻三昧》2007,(10):26-27
有人曾这样说过:"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看到场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其中的氛围,从而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就是说新闻媒体应给读者提供  相似文献   

8.
新闻姓"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文学姓"文":狭义的文学指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新闻与文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人文学科。表面看来,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两者所依附的都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事实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吸引人,善于借鉴和运用一些文学创作手法非常有效,如悬念的运用。 一、巧设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一篇好新闻,不仅要善于选择事实,而且要善于排列事实。作者把有一定异常性的事实在报道的节骨眼处,先来个提示或暗示,而将原因、详情暂时隐藏起来,在读者中设下疑团——即我们说的悬念,诱发读者的探求欲望,直到缘由、实情一一抖出,不但能使读者产生阅读快感,同时也可生发作品的深刻意蕴和弦外之音。这样做,显然是符合读者的心理诉求的,也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新闻天生枯燥,文学讲究形象、典型;新闻要人们知道某一件事,文学要征服读者的心。在新闻中引进文学的语言和构思。可令新闻充满激情,从而增强感染力,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导人的力量。这正如一片混交林,不同的树种互补所需的营养,会比单一品种的树林长势更好。好的新闻素材正如一只原始的牛角、一株旷古的树根,一块君子喜悦的石头,仅以原貌示人固然也弥足珍贵,而一俟注入了雕琢者的情思,便会发散出浓郁的人文气息,有了震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新闻中文学手法的应用便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有人说,记者这一行当,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  相似文献   

12.
张述民 《青年记者》2003,(10):21-21,27
综观中外新闻发展史,大凡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绝大多数都适当运用了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过目难忘。我们每天接触的大量新闻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之所以可读性差,不受欢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形式僵化,枯燥乏味,缺少文学形象塑造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综观中外新闻发展史,大凡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绝大多数都适当运用了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过目难忘。我们每天接触的大量新闻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之所以可读性差,不受欢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形式僵化,枯燥乏味,缺少文学形象塑造的美感。新闻报道为达到向深度和形象化方向发展,不得不借助文学来求生存、求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大山  唐海燕 《新闻传播》2009,(10):129-129
有文章说:经济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出现,不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因果的描绘和剖析,以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进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社会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与发展。于是,经济新闻便成为一种较好的反映时代气息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5.
消息的写作,可以用表现,也可以用陈述。而用表现的手法,往往能赢得更多的读者。表现与陈述两概念的区别在那里呢? 陈述,是有条有理的叙述,只是为了把事实说得清楚、明白;而表现,则是再现所要报道的事实,表示出事物本身的某种意义。两种手法显然会有两种效果:前者写法较平直、呆板,不易显示事物的思想性;后者写法较生动,形象,易手显示事物的思想性。笔者在读报中,感到一些表现力较强的消息,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动作性强。人们也许还记得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村农民陈福权残酷虐待老母的报道。据悉记者在写陈被依法逮捕时,曾写了两个导语进行比较。第一个导语写的是:昨天,由朝阳区十八里店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在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不需要文学,同样是描述事实,为什么有些新闻作品生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则枯燥无味,形同嚼蜡?笔者以为,在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是很有必要的.早在1982年,穆青同志就提出"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主张.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受众已对固有的新闻表现形式不满足,穆青同志这一主张越来越显示出其现实意义.观察身边的报刊、广播和电视就不难发现,新闻界正悄然走出诸如"导语、背景、主体、结尾"之类的传统方式,努力探寻一条更加灵活、更有潜力的新闻写作路子.  相似文献   

17.
新闻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裁.前者是事实的报道,简洁明快:后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加上了作者合理的想象与构思,全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来的新闻改革和实践,新闻写作向文学借鉴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最多的。在坚持和确保新闻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地借鉴一些文学手法为表达新闻事实眼务,使报刊的面孔生动活泼些,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1、像文学作品一样抓特点 新闻写作反映的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因而新闻要成其为“新闻”,就应当象文学作品一样抓特点,一定把要“这一个”信息捕捉住,并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我们的新闻写作写得千篇一律,原因就是只陈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的工作性和专业性较强,只报道单纯的事件、政策、数字,被认为是比较难写的一种体裁。下面,根据自己新闻实践中的体会,就经济新闻写作抛一块砖,希望能引出玉来。一、抓取经济热点题材,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经济报道在面向各级干部的同时,更要面向不同群众,要从消费者的立场去捕捉信息、提出问题,选取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例如,获得第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上海家化公司好气魄,1200万元买回美加净》,就是抓住了经济热点:曾经是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的美加净,4年前卖给一家著名合资企业,现在又高价买回来。一卖一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群众关注的重大经济事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后,经济报道成了新闻中最大的家族。然而,历届好新闻评选,经济新闻的比重很小,而工业好新闻更是少得可怜。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容一般化,缺乏新意,表现形式死气刻板。怎样把经济新闻写活呢?谈点个人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活写人物。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不大写人,似乎是约定俗成的。造成这种局面,我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习惯势力束缚。数十年来,报道经济新闻都是以写事为主,即使写人,也只是把人当作陪衬,沿袭至今。二是左倾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