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众武装十分重要……为势所必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战争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直接参加下,国民革命军从  相似文献   

2.
1926年10月,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战争发动武装起义。起义没有成功。根据俄方解密档案和相关资料,可以认为:将中共上海区委与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对立起来,认为起义失败是由于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过分依赖资产阶级从而贻误时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六年一九二六年七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分北、中、东三路进军,(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最大的有三股势力:北方有奉系张作霖;中原有直系吴佩孚;长江下游东南沿海有孙传芳,号称江、浙、闽、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所向披靡,挺进迅速,十月十日玫下武昌,基本消灭吴佩孚主力,孙传芳军队在江西屡战屡败.  相似文献   

4.
我第一次去上海,很早。 那是1988年秋天,我们在游完普陀山之后,由舟山群岛的沈家门海港出发,坐了一夜海船来到了上海。因为担心大家会晕船,当时的市科协副主席张毅搞来了一种小药丸,这药很厉害,吃了之后个个睡得宁静如婴儿,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是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共产国际无论从起义的目的,政权观念,还是从暴动的策略,工人的武装,以及暴动成功后的一系列策略与斗争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与成功,与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国际政策攸切相关。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并取得节节胜利。盘踞于五省的孙传芳撕去中立伪装,露出反革命的面目,增兵江西准备与北伐军作战。8月底,苏联顾问加伦考虑在北伐军  相似文献   

6.
共产国际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的教条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存在;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大革命实践中也已存在,但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尚无能力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只有对中国革命进行科学的总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独立自主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高一“试验修订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43页明确指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而此前的初、高中历史教材在叙述这段历史时,却从未提及陈独秀的名字。对此,高一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把陈独秀作为起义领导人并排在首位,是对历史的尊重”。那么,陈独秀与这次起义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8.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为响应北伐军攻打上海、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建立市民政权,领导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在这期间除去汉口出席12月特别会议外,一直坐镇上海。中共在工人武装起义中执行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是经他认可的,或者是由他亲自制定的。尤其是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与陈独秀更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过去在党史教材中对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的原因,论述多较简略,主要提到起义的正确指挥和工人阶级英勇奋斗等主观原因,较少具体分析起义胜利的客观条件。我党老一辈革命家、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罗亦农曾指出;每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要有客观环境的可能及主观力量的准备,且要与当时社会各阶级发生关系,这才是科学的革命。我  相似文献   

10.
每年5月1日,各国工人阶级都要庆祝国际劳动节。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庆祝自己的节日是在1920年的5月1日,它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日子,具有深远意义。今天,中国工人阶级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成了自己的国家,现在来回顾75年前的“五一”,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历史。 一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了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过程中,陈独秀提出了许多富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构想,为起义运筹决策。对于筹集武器,主张取之于敌;对于制敌策略,主张集中力量;对于起义时机,主张慎重选择,把握火候。为保卫起义的胜利果实,陈独秀主张对国民党右派进行抵抗,准备防御战争。  相似文献   

12.
抗战前成都工人与上海工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成都和上海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极大,表现在工业上尤其明显。由于工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整体社会环境的不同,致使两地工人虽然处于同样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工人运动中的表现却不同,这表明工人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仅有经济的动因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3.
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前后陈独秀对蒋介石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陈独秀对蒋介石的种种罪恶阴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他没有勇气正视现实”,他不是去防止和准备抵抗蒋介石的进攻,“而是要工人武装纠察队和上海市民政府处处听从蒋介石的命令”.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反动性、危险性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他的错误并不在于对蒋介石没有认识,而在于他长期没有重视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的意义,由于缺乏可靠的正规军为后盾,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他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对付蒋介石的措施.于是幻想借重汪精卫以限制蒋介石,也幻想以“表面”和蒋进行“缓和”,求得延缓和蒋介石公开冲突的时间.因此,他在这期间,一方面表现为对蒋介石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却没有摆脱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笔者的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请专家们教正.  相似文献   

14.
正1954年1月7日,美国IBM公司与乔治敦大学合作,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今年是2014年,是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60周年。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是计算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当代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大事。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一下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的前前后后,作为对于机器翻译60年的纪念。用机器来进行翻译的想法,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过了。当时,人们曾经试图设计出一种理想化的语言来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笑,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用筷子吃饭,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被表扬,第一次处于尴尬境地,第一次离家,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和网友见面……然而,如果把这些“第一次”根据岁数来制成一幅图表,就会发现它们的分布和年龄的增长成反比:零到1岁最多最集中,而10岁以后便日渐稀少,18岁以后简直是寥寥无几了。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     
12月13日晴 那年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因为前一天父母晚归,他们竟狠下心来让我独自一人坐公交车去学校。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     
马路旁的人行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分明还没满一周岁。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相似文献   

18.
19.
第一次     
马路上的人行道比马路整整高出一级台阶,而他还没满一周岁。他长着两条(微弱、细弱、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激烈、热烈),而且信心十足。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积聚、积攒)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 )不前进( )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唱歌,第一次坐车……也许,你愿意听听小鼹鼠阿土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