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情感纠葛一直被批评家视为同性恋行为而诟病,然而《快乐王子》体现出了王尔德创作时对伦理的关注与追求,童话故事中快乐王子和燕子都完成了各自的伦理选择。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的激烈斗争贯穿了整个作品,在伦理选择的过程中,快乐王子和燕子最终都选择了理性意志,他们选择牺牲自我而帮助他人。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分析快乐王子的理性意志、燕子的自由意志以及快乐王子的理性意志对燕子自由意志的引导、控制,揭示了《快乐王子》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伍迪·艾伦的《中央公园西路》对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道德矛盾和冲突作了充分的展示,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剧中卡萝尔的伦理身份困惑及萨姆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笔者对《中央公园西路》中卡萝尔、萨姆等人物的婚恋行为和抉择进行了剖析,指出戏剧中人物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来源于自身自由意志的恣肆与伦理意识的缺失。并通过对美国六七十年代伦理环境的呈现,说明了伦理环境对人们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伦理禁忌对于维护社会、家庭和婚姻秩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分析思想史上关于意志是否自由的见解差异为导引,在认识自由、意志的理性特征和意志自由的伦理本质基础上,分析把握意志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社会制约性的辩证关系,确认意志自由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4.
《老政治家》作为T·S·艾略特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克莱夫顿勋爵和其儿女莫妮卡、儿子迈克尔以及其他朋友、情人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家庭伦理故事。文章运用文学伦理批评中的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对剧中伦理语境下的人物伦理选择进行了逆向分析,即伦理解构,阐述和解析了文本中伦理问题和道德价值形成的现实背景,最后指出了作品带给读者的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5.
《鸡尾酒会》是艾略特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爱德华与妻子、及西莉亚之间的情感危机,在心理分析师雷利爵士的疏导和劝解下成功走出困境的过程。根据精神分析中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爱德华在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下所处的伦理困境以及做进行的伦理选择,明确了文本中蕴含的伦理道德问题,突出文学伦理批评在解决文学创作中伦理困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高度的自信、必胜的信念、严肃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主观能动性的转化构成了内在文化心理的理性、伦理和意志的凝聚,构成了毛泽东延安时期的意志结构,这是毛泽东理论创新精神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宏大叙事的现实主义小说,古华的《芙蓉镇》充分表明后发现代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表面讲述的是个人故事,实际表现的是国家命运。小说建构了一个由党性、经济指标和道德伦理组成的价值判断系统。但就本质而言,党性是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原则,党的主流意志是其最高意志,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意志必须以党的意志为转移,个人意志只有非常狭隘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准备期"的观点出发,考察了日语意志动词和无意志动词的含义。并且在"わざと""思わず""うっかり""つい"这四个副词的使用给动作行为的"准备期"所带来的影响下,研究了意志动词与无意志动词的区分。结果表明动词的意志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意志动词和无意志动词会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
《儿女英雄传》虚构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盛,这"虚构"是以儒家思想、忠孝节义、伦理纲常为准绳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儒家伦理对女性意识的压制规约以及在这儒家伦理背后潜在的男性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劳动并不必然产生商标权,不能作为商标权产生的直接依据。商标权是个人意志与社会公共意志相结合的产物;社会公共意志对取得商标权的个人意志的认可,对于商标权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公共意志对取得商标权的个人意志予以认可的根源,可以从伦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赋予商标专有权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符合正义要求,具有深厚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8,(1):77-80
史蒂文森的名作《化身博士》是世界著名科幻小说之一,其悬疑恐怖的情节备受赞赏。主人公杰基尔内心欲望的膨胀导致私利性伦理意识的形成,从而在伦理困境中屡屡产生了错误的伦理选择。没有理性约束的自由意志不断强大,并逐步转化为非理性意志,这是杰基尔产生错误伦理选择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杰基尔悲剧的伦理本质。变身药剂的发明是非理性的,是违背伦理的,这注定了杰基尔成为科学的奴隶。在当今时代,科学的研究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和希望。人们应合乎伦理地利用科学,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主句谓语是否带有意志性,「V 1うちに、V2」可分为两类:「V 1うちに、V2[+意志性]」和「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又根据意志或意图来源,「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可再细分为:"说话人"意志句和"第三方"意志句。"说话人"意志句的语义为"趁着……做某事"含紧迫感;"第三方"意志句和「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句的语义为"在……期间/过程中发生了某事"含意外感。V2是否带有意志性,以及意志性来源的主体共同作用,决定了「V 1うちに、V2」句的语义。V1构成了一个主句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但不对「V 1うちに、V2」句的语义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Willkür是康德批判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正确理解康德自由意志概念、乃至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基于文本学或诠释学研究方法,通过Wille和Gesinnung两个概念来诠释Willkür概念:首先,Willkür和Wille是同一个意志的两个方面,Wille专指"纯粹实践理性的意志",即本体意义上的"自由意志"。Willkür是指"一般实践理性的意志",即既具有本体意义又具有现象意义的"自由意志"。其次,Gesinnung是Willkür进行自由抉择的根据,当我们追问Willkür的具体行为的根据时,我们便从Willkür过渡到Gesi-nnung。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诚信建设既要重视社会诚信的他律建设,又要重视个体诚信的自律养成。植根于传统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的儒家诚信伦理,在培植个体诚信自律、调谐社会关系及涵育民族精神等方面曾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对于今天社会诚信建设尤其是个体诚信修养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传统儒家诚信具有强烈的意志特征,通过剖析天人合一观念下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揭示儒家诚信的意志动力,分析儒家诚信的意志行为,探寻儒家诚信的意志修养路径,我们可概观儒家诚信的意志精神,为我们探讨传统儒家诚信的内在根据和品质,批判继承儒家诚信思想提供必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现代挑战和德育中对生命伦理的长期忽视,德育出现了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行为和现象。生命伦理教育通过进行生命文化建设,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等途径,以此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18.
普世伦理又译作全球伦理,一直是人类探讨道德的核心问题。康德从先天的形式出发,通过自由意志、道德规律、人是目的和普遍立法等形式为普世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基调和纯粹理性形式,促进了普世伦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21,(4):42-46
费希特存留的文稿中并无对"艺术自律"问题直接明晰的回答,但他的字里行间,确有体现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通过对这些思考的整理,可以发现它们或对当今美学研究"艺术自律"问题有借鉴意义。譬如,费希特预想人们可能会将"艺术意志"描绘成一种超验性存在(确有近现代美学家如此认为),他因此提出:"艺术意志"不是外在于人、嫁接于物自体上的一种超验性的存在,而是内化于人的存在中的。另外,费希特对集体意志的思考表明:艺术本身就不仅仅是"自我"意志的表达,更可能是一种集体意志的表达,一种社会性的表达。这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艺术自律"与艺术的社会性矛盾这个颇具现代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康德善良意志的先天性起源于他的理性范畴论,这是个很奇怪的命题,既然是先天的,然而它又是可以分析的,那么康德的这种先天性原则的分析法是否就能证明其实践理性的完全合法性及其在现实的实践中的法则作用?这是需要加以认真探讨的话题。应该说,康德对休谟怀疑论的综合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道德与伦理的二元悖论,更没有在根本上澄清"是"与"应该"的经验与规范的二律背反,这种无休止的争论的谜团构成了康德自身的批判理论的永恒元素。但反过来说,善良意志的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恰恰是其所具有的内在批判性所在,唯有如此,在其遭遇现实经验时才能具备自身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