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中,小说创作的民俗化倾向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其中,陕西籍作家陈忠实尤其值得关注。陈忠实是一位极具地域色彩的作家,其作品绝大部分是写故乡关中平原的。这种几近固执的地域情缘和乡土情结,构成了他创作内容的一个明显标记。在他小说中具有大量的民俗事象,含有丰富的民俗信息,表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素朴的民俗美。  相似文献   

2.
研究乡土情结对贾平凹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其乡土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形成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因素包括秦文化熏染、“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三个方面。它们构成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支点,促使他爆发出一系列创作灵感.取得巨大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3.
废名与家乡的文学因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创作的乡土特色为视点,通过对作品内容和现实的乡土风貌的比照分析,说明了作家作品同家乡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从自然环境、人事习俗等方面,分析说明了家乡黄梅的风土人情影响和孕育了废名的创作;二、从佛教和哲学、民间文艺等方面,分析说明了家乡的传统文化气息养育了废名的艺术性灵。  相似文献   

4.
路遥和陈忠实是新时期陕西文学中颇具影响的两位作家,在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其作品中共同体现出的浓烈的恋土情结。旨在从农村的诗意化书写、城乡关系的凸显、乡土社会中做人三方面对路遥、陈忠实的恋土情结进行详细比较,较为清晰地缕析两人文学上的相似与差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乡土文学有了新的气息与发展前景。面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作家们大都呈现出一种迷惘与留恋的态度。主要以阿城《棋王》、路遥《人生》、陈忠实《白鹿原》、汪曾祺《受戒》四部作品为例,分析其中不同特征的“迷惘”与“留恋”;这些作品呈现出的“迷惘”,与乡土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城市文明的陌生化不无瓜葛;而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使其在城市文明冲击下依然呈现出对乡土文化的“留恋”意识。因此,旨在通过透视上述作品,解读转型时期乡土文学呈现的“迷惘”与“留恋”,探究乡土文学在城乡巨变中的发展特点与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6.
从本体论逻辑结构上来说,文化诗性是散文文本的根基,更是诗性散文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多重内涵中对"还乡文化"的体认,使散文中的乡土叙述具备了一种与其他文化经验十分不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厉彦林沂蒙乡土题材散文从乡情、亲情和真情三个方面叙写了作家的乡土记忆,这种记忆凸显出的文化诗性品格,正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家创作,而在近年来中高考试卷中常常被当作阅读范本的根源所在。对文化诗性品格的弘扬与坚守使厉彦林的乡土书写有效祛除了当下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庸俗化倾向,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广的精神探寻力度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积淀,并最终形成了当下散文阅读视野上的"厉彦林现象"。  相似文献   

7.
陕西作家贾平凹、陈忠实都来自于农村,关注农村,体现出恋土情怀,但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下,体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贾平凹的作品空灵、典雅,凸显阴柔之美,陈忠实的创作则恢宏、大气磅礴,体现出阳刚之气;陈忠实的作品具有悲剧因素,人物充满苦难与悲凉,贾平凹的作品体现和谐与宁静,迷茫与困惑;陈忠实具有明确的史诗意识,构建具有鲜明史诗品格的作品,而贾平凹则更关注原生民间文化形态;陈忠实受儒家文化影响大,其作品具有反思思辨色彩,深邃而浑厚,而贾平凹受佛道思想影响较大,注重直觉与感性。  相似文献   

8.
陈忠实在创作其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前 ,写作有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九部中篇小说。从写作时间考察 ,他的八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创作于 1 986年初。我们知道 ,这个时期正是作家的艺术探索和创作思想十分活跃、趋于成熟的时期。当然也是作家在创作《白鹿原》前夜比较重要的思想酝酿阶段。因此 ,分析和研究这一阶段作家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 ,研究和分析这一阶段前后作家艺术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对于我们了解陈忠实创作思想的发展轨迹。甚至对于我们了解巨著《白鹿原》的创作及其思想魅力 ,都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篇…  相似文献   

9.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与陈忠实作为"黄土作家"的代表,其作品囊括了社会各态的女性形象.而在女性的塑造上,通过不同的笔法,刻画出形态各异的典型女性,这也是对社会各侧面的成功描摹.同样对女性的真实刻画,但是在创作艺术手法、人物刻画艺术、创作理念等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在文化方面,塑造女性人物的同时展现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阻互融的现象,也形象地描写了现代文明融入农村文明的典型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20年代,来自农村的乡土作家在目睹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反差之后,以其强烈的批判反思精神,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乡土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在乡土小说家的作品中,独特地方风俗乡俗的呈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农村地方风俗画。  相似文献   

12.
挥之不去而又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是萧红创作的显性特征之一。萧红的乡土情结源于她对乡土的爱恨交织的童年记忆,也是时代思潮影响、自身窘境挤压的结果。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萧红创作乡土情结的独特魅力,而对鲁迅先生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实践,又使萧红的乡土情结完成了对同时代作家的理性超越。探究萧红乡土情结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是全面了解萧红及其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胡立后 《文教资料》2011,(36):84-86
20世纪是中外思想文化激烈碰撞时期.沈从文虽是“乡土派”作家,也受到希伯来文化传统的影响.尤其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雅歌》的影响。本文主要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从牧歌文体、性爱书写、爱欲主题与拯救模式等方面探索《雅歌》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以及深层的精神资源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中大量撷取方言土语,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域色彩,他的文学语言受中国文学史上方言写作传统沾溉甚深。他把当代由柳青、王汶石等老一代作家所奠定的方言书写经验吸收、改造和融化在自己的创作中,走出了一条既承传前人,又超越前人的独特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并积淀着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某一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乡土文学作家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的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乡土文学作品.该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湖南典型的乡土作家杨克祥的作品,探索方言等地域性极强、特色鲜明的语言为扩大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论中的创作迟速与作家才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迟速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创作论和作家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刘勰开始,古代文化就把作家才性看作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决定、影响着创作过程和作家作品的质量、成就;创作迟速又与感兴现象关系密切。但是,创作的迟速并不等同于作家创作质量和成就的高或下与大或小;作为作家才性独特性的表现之一,创作迟速应以作品优劣为衡量标准;能兼取迟速二者之长是更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乡土小说走到今天逐渐陷入困境,作品不再有以前的轰动效应以及从前那种对人性熏陶感染的功能。同时,乡土小说作家也脱离了农民这一庞大读者群,作家都市化趋势也造成他们创作题材的匮乏。乡土小说理论的滞后,混乱,缺乏针对性等,都应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困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路遥与陈忠实分别创作了《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等代表作品 ,为陕军的崛起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创作同中有异 :路遥多反映普通人的奋斗精神 ,用一连串的奋斗者形象 ,体现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陈忠实则在一个又一个富有内蕴的人物身上展现自己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诠释 ;路遥作品多以直线式结构叙写故事 ,陈忠实的作品多以网状结构展开情节 ;路遥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 ,按生活的本色 ,再现陕北农民艰苦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抗争精神 ,陈忠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 ,在对历史亦真亦虚的描绘中 ,表现出传统文明与道德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对作家的性格气质、艺术风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因素有重要影响。许多作家群体与文学流派都是在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产生的。河南作家刘震云的文学创作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着眼于乡村的人情世态及经济变革背景下的历史沧桑,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对刘震云创作的影响,可以更加全面的探究刘震云的创作理念和历程。本文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探析了地域文化对刘震云创作的影响。希望以此增强刘震云创作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纯美乡土生活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作家笔下“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分析沈从文与萧丽红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探索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皈依,探寻两岸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重构文化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