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全面整合给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落后、知识结构失衡、信息素养较低、专业发展动机不强、专业发展途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基于TPACK框架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倡终身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构建适应TPACK框架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体系与保障机制,设定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2.
丁学君  田勇 《教书育人》2012,(27):78-79
一混合式学习模式简介对于"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或Blending Learning),目前国内存在多种翻译如"混合学习"、"混合式学习"、"融合性学习"等。所谓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对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黄荣怀等人[2]构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理论,概括出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提  相似文献   

3.
聚焦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凝聚学习群体、促进教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和发挥育人功能等方面的现实意义。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团队,发挥专家和名师的引领作用,创设网络学习平台,完善学习共同体的共享机制,提供资源保障,优化学习共同体的生态环境等途径,能更好地建设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才能高效地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大学英语教师网络专业学习共同体既能够提供丰富的专业发展资源,又能够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网络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应用能够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网络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应从共同体成员的理念、共同的构建原则和共同体的设置侧重点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5.
伴随2013年席卷全国的"去英语化"高考英语学科考核改革的推进,高考英语学科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必须有所革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建立终身学习型大学英语教师团队,互助协同发展;开展合理的行动研究,探索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发展途径;倡导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整合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迎接现代人类学习"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大挑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以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新浪博客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博客"学习平台建设为例,探索如何利用新浪博客、播客、相册和微博等网络功能,整合网络英语教育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创设进行自主交互式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并讨论了基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语教师专业博客学习平台构建的思路、技术实现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具体分析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而探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维度和目标,最后指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即提升英语技能和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泛在学习等。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关"混合式英语学习"的理念开始流行起来。基于社交媒体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建立,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实施和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基于社交媒体的混合式学习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视听说课程、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自我更新"观念,实施"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注重大学英语教师的主体性等,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文通过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学生书面反馈等方法,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出发,从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三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够引起其他英语教师的"共鸣",促进教师高效持久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化建设、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立足学生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落在如何使英语语言学习更好地推动和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面对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高投入、低产出"、英语学习与需求相脱节等老大难问题,教学组织者应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班级编排、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切实将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努力使英语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景哲 《海外英语》2022,(21):133-135
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多样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应用。为了保证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加强课程任务、学习需求以及教学方法的混合,从多个方面来推动混合式教学的高效开展。此外,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当制定具体的混合式教学措施,比如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加强教学的创新等,进而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一项跟踪某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个案研究表明: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从情感和知识技能两个维度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成长及身份转变。教师学习共同体打破以往自上而下的教师团队建设形式,有利于促进教师师徒传授和同伴互助,是普通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教学的极大变革,改变师生传统的教学、学习方式,随之改变的就是大学英语教师。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明确专业发展的多元性。文章在简析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性后,分析了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多元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希望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多元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16,(11):100-106
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是传统教学(Face-to-face Learning)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介绍了北京化工大学的视听教学现状,并基于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理论,设计了"网络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传统教学"的新型混合式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视听说课的效率。同时,文章对北京化工大学2015级148名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新型混合式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实验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以期为混合式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教育生态学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视阈。目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仍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而内部生态环境的现状也令人担忧。面对这些问题,要想改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就必须把改进教育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良好的教育环境将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供外部保障,而"教、学、研"互助系统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内部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明确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靳诗霞 《科教导刊》2023,(10):84-86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对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中仍存在结构欠合理、教师发展意识不强、科研实力薄弱、教学创新不足等问题。高校要从优化教学团队结构、遴选合适的团队带头人、设置合理的团队目标和任务、规范团队活动管理、健全考核和奖励机制、学习优秀团队建设经验等方面出发,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将课程学习过程分为"导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测试与评估"四个环节,取得了良好效果,完善了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促使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王叶丁 《英语广场》2022,(22):101-104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强力介入线上教学,大学英语的课堂生态产生了结构失衡与功能失调等问题,其生态因子间的联动效应也日渐复杂,这对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出了新标准与新要求。本文通过厘清影响大学英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师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效应,进而从在线资源建设、教学环境创设、过程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提出院校及教师个人提升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