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的作品讲述殖民主义的历史遗产和非洲文化传统的融合,他善于引导读者深切地体味到那些未曾被文明社会所污染的民族在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诱迫下所遭遇的痛苦。借助法农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从主体性意识缺失、主体性形态缺失和主体性行为缺失来探讨《荒原蚁丘》中主体性的缺失表述,并阐明故事的悲剧内涵是非主体性的"抵抗"。  相似文献   

2.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写于1987年的小说《荒原蚁丘》被称为"其永恒价值超越乔治.奥威尔的不朽著作《1984》"。对话性是这部小说的一个典型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个方面,文章用巴赫金复调理论中的对话性来解读文本,表明其研究价值:对话是改变被压迫者的生存状况,是构建和平、秩序的和谐世界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现代非洲小说之父,《荒原蚁丘》是他知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以新历史主义为视角,探讨小说中非洲人民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颠覆,对大众与精英界限的模糊这两个问题,讨论被压抑和边缘化者对主导话语权的颠覆,说明虽然这种颠覆受到抑制,却表现了非洲人民对民族命运的抗争。  相似文献   

4.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荒原蚁丘》中主人公之一萨姆,在主体性缺失的情况下逐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惨结局。本文在后殖民语境下,从主体性缺失的两个表现形式——模仿和腐败来分析萨姆的悲剧,揭示了主体性的缺失才是萨姆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荒原蚁丘》中阿契贝在标准英语中嵌入未被翻译的词汇,句法融合和语符转换等策略对帝国中心语言进行重写和改写,一方面是说明他使用的"英语"即地方英语是有别于标准英语的一种"新英语",以此彰显文化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说明地方英语文学文本中使用的方言口语的词汇、语法形式本身就是文化真实性的体现,从而颠覆帝国中心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真实性"和"中心性",达到重塑非洲文化身份和特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荒原蚁丘》揭示出卡根领导阶层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放弃本土优良文化并盲目认同欧洲文化,从而致使其主体身份丧失,最终导致其政权机构崩溃。小说通过比阿特丽斯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主张:非洲知识分子不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而应摆脱霸权文化的束缚,立足于本土优良文化传统,重构自我,这或许是非洲摆脱困境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钦努阿·阿契贝的小说《荒原蚁丘》讲述了卡根本土精英们的治国与救国之路,本文旨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出发。探讨卡根本土精英们治国与救国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论证本土精英们和从属阶层团结一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爱略特的《荒原》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欲望的客体同时也是欲望的主体。本文通过遴选分析部分女性人物的遭遇,从而解读西方战后一代人的精神幻灭及女性在这一时期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10.
赵志慧 《考试周刊》2009,(29):34-34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该诗中,诗人借古讽今,对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沦丧、信仰的丧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对百无聊赖、庸俗麻木的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人们从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复活的希望。《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本文对该诗以章节为顺序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奥威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寓言小说家,对于他的作品大多是从其艺术性和政治性上来解读。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运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的一些观点,对《一九八四》中和温斯顿关系比较密切的三位女性-裘莉亚、温斯顿的母亲以及凯瑟琳等进行解读,进而揭示奥威尔的女性观以及他的性别等级思想。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5,(3):68-71
《摩西五经》是《旧约》收录的最初的经典,是古以色列人律法、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著作,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受其影响,从而影响了这些宗教所盛行国家的法律文化。但就国内来讲,很少有涉及希伯来法中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女性作为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半边天",对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很有必要。在运用历史学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法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摩西五经》中的女性法律地位不是单一的,其权利既有受压制的一面又有受尊重与保护的一面,应具体分析之。  相似文献   

13.
小说《红字》中的荒原意象被赋予了罪恶和自由的二元对立的双重意义,使作品获得了不朽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试论《荒原》中的水的象征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纷繁的典故、复杂的象征、多层的意象以及繁杂的结构使《荒原》的意义幽深含蓄、晦涩难懂。本文分析该诗中的水的象征意象,力求展示诗人所赋予这首长诗的主题,让读者从清晰的脉络中看到这首貌似杂乱无章的长诗的整体性,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精神的幻灭,更深切地领会这首诗的旨意所在-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许多中外学者认为象征主义的经典诗作《荒原》是反现实主义的,笔者却从主题、内容、语言和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荒原》的现实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男女私情的叙事模式入手,分析《水浒传》叙事的矛盾,以期管中窥豹,看女性在整个小说叙述中地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现代西方社会,不仅突出了现代荒原的痛苦,揭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暗示了荒原复苏的希望和走出迷津的道路。曾震撼西方文坛。而这些都是借长诗最突出的特点用典和象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从作者时代背景出发,梳理归纳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跨越1 700多年时空中的女性社会地位的观点,客观评价其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揭示西方空想主义对现代女权运动的深刻影响,从而提醒全社会对空想主义思想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女性地位在历史时间和空间变换上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同时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中,与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而本文主要是通过《礼记》的男女教育、婚丧制度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来探讨女性在周代的社会地位,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荒原意象是英国文学中的重要母题之一,不同时代的作家对荒原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期许。作为一名21世纪的新生代实力派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在其代表作也是成名作《摆渡人》中所描绘的荒原自然也是与众不同的。它象征着主人公的成长和蜕变,象征着邪不压正,象征着只要敢于打破故步自封的传统思想,奇迹就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