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精神隔绝"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一贯主题,旨在表现人与人之间一种生之孤独与爱之无能的生存状态,而男女性别错位是造成这种精神隔绝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两性之间关系的失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也因为无法再生殖而面临灭亡的前景,结果只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精神隔绝;而男权制的存在又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所在。本文以《金色眼睛的映像》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个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辛格、米克和比夫的分析入手,解读麦卡勒斯式的孤独。哑巴辛格的瓤独源自于他走不出年少时的阴影,最终选择自杀;而男孩子气的女孩米克的孤独在于其对青春期成长过程的不适应:咖啡馆的比夫与孤独斗争的方式是努力实现自我与身份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谷小雨 《文教资料》2012,(26):54-56
在卡森·麦卡勒斯的中长篇小说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正常人",所有人物身上都存在着各样缺陷。主人公们残缺或畸形的身体不仅本身成为相互间精神上沟通的障碍,更以一种寓言化的方式表现出爱的能力的缺失,交流的无效性,以及精神上潜在的痛苦与绝望。麦卡勒斯以其尖锐的方式展现了她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思与忧虑。  相似文献   

4.
这篇散文用冷静而舒缓的笔调写树,孤独的树,两棵孤独的树。  相似文献   

5.
哈代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有人认为他的文章中有太多的超自然主义描写和宿命论思想,使作品陷入了宿命论的误区,削弱了对现实批判的力度.从哈代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达尔文的进化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等着手,论述哈代宿命论思想体系形成原因和特点.并结合哈代宿命论常用的手法:巧合和预示,来进一步分析哈代的宿命论,从而得出哈代的宿命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而是借宿命论来批判虚伪而偏见的资本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酷儿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的兴起。酷儿主要指性取向多样性和社会性别身份不稳定的人。近年来,酷儿理论广泛运用于研究文学作品中。《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中的人物辛格,米克,比夫。三个人都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酷儿。本文主要讲述在酷儿理论下文中三个人的酷儿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孤独的爱。  相似文献   

7.
麦卡勒斯作品的孤独主题一直占据评论界的中心,其引申出的女性主义、诗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义涵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麦卡勒斯的天才不仅体现在其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上,也体现在其独特精致的叙事技巧上。麦卡勒斯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叙事视角具有多变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三人称外视角的应用,零视角的应用,以及内视角的应用等方面。三种视角巧妙地来回切换,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8.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重要的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但是现有的双性同体解读容易最后落入探寻作者生平和性格特点的窠臼中,而忽视了麦卡勒斯文学创作的初衷。如果运用怪诞视角切入文本,解构传统双性同体理论.就不难发现麦式双性同体的创造性,它是矛冒的,不确定的,流动的,富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主要是以塑造怪诞人物形象和展现孤独主题来表达她本人和笔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孤独的主题除了始终贯穿在麦卡勒斯所有作品中,还烙刻在她个人生活各个层面。以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的美国社会和作者本人坎坷的人生历程为背景,试图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对《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人物形象分析,展示麦卡勒斯对孤独起源的思考和对摆脱孤独办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宿命论是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著名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关于主人公苔丝命运的描写对此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主要论述哈代这一宿命论思想的形成原因,并对其在这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应该看到,哈代的宿命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而是借宿命论来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艺术有"巧夺天工"、"大巧若拙"、"弄巧成拙"等现象,细细分析《李娃传》中的六处"巧合"艺术,发现巧中之妙、巧中之慧,也有巧中之拙,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有着浓烈的哥特式小说的气息,一直以来,麦卡勒斯作品的哥特式风格就吸引了文学评论家的关注,但是,她的作品并不是哥特元素的简单复制和堆砌,麦卡勒斯在借鉴传统的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艺术,在传承哥特式小说特点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7,(5):67-71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对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解读,探究小说中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揭示话语之间的"颠覆"和"遏制"权力模式。"假小子"的反抗,是对"南方淑女"传统的颠覆和挑战,"假小子"的回归,是颠覆性元素被社会主流话语收编的过程。麦卡勒斯通过少女米克的经历,以"性别模糊"对摆脱南方淑女传统进行尝试,既是强烈指责美国南方霸权文化对个体自由扼杀,也体现出作家对南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以其浓重的悲剧意识和宿命色彩强烈地震憾了读者的心灵,为我们呈现出了宛若昙花般的晶莹、迷幻、破碎的美,传达出宿命的深味。  相似文献   

15.
哈代小说中大量的利用了偶然巧合的因素推动情节发展,其巧合性因素的综合应用使其故事情节迂回曲折,跌宕起伏,令悲剧节奏张驰有度、快慢交替、鲜明而富有弹性美。本文试从哈代《还乡》文本表层分析中剖析其巧合手法的艺术功效。  相似文献   

16.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为神秘感、对自然的崇拜以及或强或弱的偶然性。这些现代作家在处理宿命题材时大都保持从容淡泊的心态,同时造就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这显然与西方不同。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宿命观念的作家大多数都是独立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外的,且多具有哲学背景,但作家个体在宿命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品格,值得当代文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南方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1947)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但是现有的双性同体解读容易最后落入探寻作者生平和性格特点的窠臼中,故而忽视了麦卡勒斯文学创作的初衷。如果运用哈贝马斯的性别交往理论来解读麦卡勒斯的双性同体,就不难发现麦式双性同体的创造性:它是矛盾的,不确定的,流动的,富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黄天怡 《文教资料》2007,(32):13-15
毕飞宇带着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将日常生活场景重新安排、整合,表现自己心中真实的生活,弥漫着淡淡的但无法摆脱的宿命色彩,使其小说罩上一层令人抑郁的悲剧气氛,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独特诠释与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现当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和三毛同为才女,且都爱情不幸,又以自杀身亡,本文将对两位女作家的独特性情及宿命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辉 《华章》2011,(23)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性毁灭.苔丝的命运始终受宿命控制,而在种种偶然性因素的牵引下走向毁灭.本文从哈代的宿命论思想出发,结合小说中的偶然性因素,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