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900份来自甘肃地区多民族混合中学的问卷,以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为切入点,试图探讨民族中学生羞耻感的发展趋势以及个体在违背道德标准产生羞耻感时所采用的归因方式,以期为多元文化下中学生的德育培养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民族中学生羞耻感的发展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汉、藏族学生的羞耻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汉族中学生对羞耻感的理解更多受到个体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即能力归因的影响,年龄对汉族的羞耻感产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藏族中学生羞耻感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是受到努力归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以4所多民族混合学校的855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类型、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认知动力型、退缩型和完美型。(2)多民族混合学校中,汉族学生与东乡族学生在问题解决和求助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比东乡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策略;汉族学生与回族学生在使用求助和发泄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比回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使用求助和发泄策略。(3)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完美型学生使用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幻想和忍耐的策略显著高于认知动力型和退宿型学生;认知动力型学生使用退避策略显著高于退缩型和完美型学生。  相似文献   

3.
以7所多民族混合学校和2所纯民族学校的3000名中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探讨中学生应对方式、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应对方式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在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忍耐上显著高于回族中学和藏族中学学生,回族中学学生在忍耐上显著高于藏族中学学生。应对方式存在年级差异,每个水平上初一最高,初二最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显著高于回族中学和藏族中学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差异,初中人际交往能力显著高于高中。问题解决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幻想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求助只对交往动力和交往技能有预测作用,发泄对交往动力和交往认知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藏族中学生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社会赞许性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260名藏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一)藏族中学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中介作用;(二)藏族初中生的自尊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相关显著,与社会赞许性相关不显著,个我取向成就动机能显著正向预测自尊;(三)藏族高中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自我编制中学生关系欺负量表,随机抽取39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关系欺负总分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2.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水平存在密切相关。3.自尊对关系欺负总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自尊与关系欺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291名藏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中学生心理韧性量表与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施测,探究藏族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其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上水平;藏族中学生倾向选择的应对方式依次为:忍耐、问题解决、退避、发泄、幻想和求助,男女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多元回归显示,藏族中学生积极的心理韧性因子对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应付不同方式学生的归因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内几所中学445名学生进行对中学生归因方式、应付方式和学业成就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在面对学业的成功或失败时多采用积极归因方式和成熟的应付方式;影响中学生学业成就高低的直接因素主要有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归因方式中的能力归因;绩优生与绩差生归因方式和应付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绩优生在"解决问题"、成功能力归因和失败努力归因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绩差生,而在失败能力归因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绩差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宽恕在中学生人际伤害事件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通过归因和宽恕干预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采用自编的伤害事件的归因方式问卷、Hearland宽恕量表中宽恕他人分量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人际伤害事件做不稳定、局部的、可控的和无意的归因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中学生宽恕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中学生将人际伤害事件做自己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可控的、无意的归因时,倾向于宽恕他人;在人际伤害情境下,归因在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在人际伤害情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归因干预和宽恕干预是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两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多民族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立足我国的教育现实,从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视角出发,以西北地区某四所高职院校的164名藏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高职院校藏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现状。研究发现,高职院校藏族学生中,男生在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方面的评价低于女生;二年级藏族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体验方面显著高于一年级藏族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中学生依恋与安全感对自尊的影响,并检验安全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安全感量表(SQ)对7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尊、依恋和安全感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自尊和依恋也存在显著差异。依恋和安全感均能正向预测自尊。安全感在父母依恋与自尊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是,中学生的依恋可直接正向影响自尊,也可通过安全感影响自尊。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自尊以及手机成瘾的关系,采用罗森伯格(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中文版、莱翁(Leung)编制的手机成瘾量表以及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对420名中学生进行了测量以及数据收集。结果发现:(1)男、女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2)中学生人际关系负向预测手机成瘾,人际关系越良好,其手机成瘾可能性越低;人际关系正向预测自尊,人际关系越良好,其自尊水平越高;自尊负向预测手机成瘾,自尊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导致手机成瘾。(3)自尊在人际关系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人际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去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对684名汉、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汉、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的健康适应因子和其它因子上存在差异,在心理控制源的三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应付方式的合理化、自责和幻想因子上差异显著;(2)藏族中学生的健康适应因子与机遇因子对他们采取积极应付方式有预测作用,汉族中学生的机遇、受罚、其它和有势力的他人因子对他们采取积极应付方式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的特点,以成都市民族中学和西藏中学初一至高二汉、藏族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测量,以从中探寻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的差异,从而对症下药,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源的性别差异和民族差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藏族、汉族和裕固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不同民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94名藏族、汉族和裕固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藏、汉、裕固族中学生的积极应对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在性别和城乡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民族和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中学生物理考试成功归因方式进行了探讨.以物理考试归因量表为工具,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探讨了山东省某中学253名中学生的物理考试归因特点.结果表明,中学生物理考试归因为稳定、可控的因素,成绩水平对中学生的归因方式、成功期望及情感的影响较大,成功后都愿意为下次考试努力,考试成功后感到欣慰与惊喜,其后是感激与自豪.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下汉族大、中学生文化逆适应现状及其差异,本文采用《青年跨文化适应力量表》对青海省757名大、中汉族学生进行测评,并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结果显示中学生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情感,男性大学生和农牧区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显著低于同组中学生;表明中学生跨文化适应力情感成分偏多,系统的民族知识教育使大学生具有更理性的跨文化适应力。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学生生命态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亲子关系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提升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生命态度量表、亲子关系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739名中学生进行匿名测试。结果发现:(1)生命态度、亲子关系、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两两显著正相关。(2)亲子关系和自尊在生命态度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并且亲子关系→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建议通过学校生命教育、教师积极引导和家庭教育来提升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对924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查心理控制源,自我交通感和自尊对羞耻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羞耻感与自我效能感、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控制源呈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自尊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呈正相关;(2)自尊对羞耻感与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效能感对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羞耻感之间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4)高、低自尊组的结构方程模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全模型的基础上,高自尊组少了心理控制源到自尊的路径,而低自尊组少了心理控制源到自我效能的路径,说明心理控制源对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会受到自尊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疏离感、自尊以及安全感的现状及关系.采用疏离感量表、自尊量表、安全感量表对44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疏离感、安全感发展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学生环境疏离感最高,人际疏离感最低;疏离感、安全感、自尊相关显著(P<0.01);回归分析发现,社会疏离感得分对安全感总分预测力最佳,解释量达到58.9%.自尊、疏离感对安全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自尊在疏离感与安全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