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从最早的华裔踏上美国的国度起,华裔逐渐被标榜为野蛮、肮脏、劣等和温顺、勤奋、节俭。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等新一代华裔文学家进行英文创作,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华裔作家在作品中热爱尊重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同时又疏离了含有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这些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既爱又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其作品中改写中国神话,重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 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作品描写了白人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对黑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抵 抗白人文化冲击、保留住黑人文化的途径。本文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黑人心灵 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这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3.
以批判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而赢得中国读者喜爱的杰克·伦敦,也发表过不少描写中国和华人的作品,丑化华人形象,宣扬“白人至上”论和“黄祸”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揭示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形象所透露的种族主义思想,进而探索他这类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恶劣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了解以及对作家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作为著名东北籍作家塑造了一系列苏俄人形象。这些异族形象一方面在东北作家作品中具有别样特色,另一方面也与自我形象形成互动,对于反观自我形象及东北文化特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沉默之鱼》是谭恩美实现全新突破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对东西方文化和风光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述。作家用十分幽默的文笔将东西方之间的差异、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的艺术碰撞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在形象上构建了东方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同时对西方尤其是白人的形象进行了颠覆,消除了白人的种族优越感,体现了在世界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之间的共存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种族文化形象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人物黑人亨利、白人医生特里斯格特,以及维纶威尔小镇上的白人社群分别代表的黑人种族他者形象,白人社群中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形象,以及白人社群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困惑的自我集体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白人社群面临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克莱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文本分析法、归纳法、列举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可知:其一,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作家创作早期,继承了18世纪以来理想化的中国印象。创作中后期,受当时进步思潮影响,对中国现实落后的认识越发清晰,作品中多选取当时守旧麻木的典型中国人和中国物件作为创作素材;其二,作家很少直接描写中国,而是在作品中渗透中国元素,通过对中国式生活用品、中国式礼仪文化、“中国式”距离进行书写,展现其认知中的中国形象;其三,作家了解中国发展模式、中国政体和中国传统,旨在将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其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变化书写是不同时期中国文化影响俄国社会观念的深层反映。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因长篇小说《大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三四十年代农民的生存状况,向西方人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地》中王龙、阿兰的人物形象,解读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探究赛珍珠在双重文化身份影响下塑造的中国形象,以及所构建中国形象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引导人们理性看待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深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9.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邝丽莎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表现出既有排斥又有推崇的态度,同时还进行了对中国不同民族间史实的嫁接。这是由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的。华裔女性作家从"我"这个独特而复杂的视角看中国这个他者,但中国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观者的侧面形象。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当代我国海外移民作家的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其中女性人物的分析,从对母国文化的反思、改变和融合三个层面,揭示了作家们的“中国意识”。女性形象的隐喻,揭示了传统之桎梏,引入异质文化作为审视传统藩篱的策略,并表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移民作家的思考对于今日中国文化的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白牙》中高度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状况.文章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探讨《白牙》中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社会困境,指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父权社会的压迫和西方白人女性的歧视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女性移民在白人主流社会迷失自我身份,处于失语状态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的传记作品《宋氏三姐妹》,生动地塑造了三姐妹的父亲宋查理的形象。在其他传记文本中,宋查理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在这部作品中,宋查理形象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了,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国化的标本,成为项美丽本人和美国文化个性的投射。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宋查理形象的塑造比较成功,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却是经不起推敲的。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导致了文化误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说《野草在歌唱》中出现的两位白人男性:玛丽的父亲和迪克呈现给读者一幕幕邋遢潦倒、怯懦无父权文化中白人男性支配的、强力的、主宰的强者形象的解构,挖掘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文章延续外国人笔下的中国形象这一话题,旨在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当代美国白人女性作家妮科尔·莫娜笔下的中国形象之"关系"."关系"既指中国人的家庭本位观又指中国的走后门现象.通过对莫娜笔下"关系"的探讨,发现这一形象不仅仅反映了一定的中国现实,更是莫娜言说自我、表达身份认同的工具,对中国人认识自我、发现社会问题和实现中美双方更好交流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万智杰 《考试周刊》2009,(22):26-28
作为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中独具个性的两位作家.杰克·伦敦和沈从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前者以美国西海岸中国移民的生活为题材.后者以湘西世界的“乡下人”为主人公。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创作视角为比较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探讨两位作家相似与相异的人物形象、主体意蕴、审美追求,并由之关照作者的文化背景,从而试图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关照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是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历史产物。英国作家在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方面存在一些深刻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复杂的差异。探索这些相似和差异,对于当今后殖民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印第安族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进行解读,我们看到,虽然白人文化的翻译试图把印第安文化变为附属文化,但作者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反抗,使得印第安文化也能从主流语言中进行逆向翻译,发出边缘文化的响应,从而构建了新时代的印第安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