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9,(2):91-94
"枚"在汉语中是一个古今通用的量词。该文分析了量词"枚"的语法化,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之后立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从认知范畴化理论分析了量词"枚"对其所称量的名词的范畴化,这类名词的范畴成员普遍具有"小而细长"的家族相似性,而量词"枚"修饰的名词范畴的扩张又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对量词"条"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进行探究,分析范畴中的原型成员及中心范畴到边缘范畴的扩展.从历时角度来看,范畴化过程与历史上的量词"条"对名词的选择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量词"粒"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对量词"粒"所选择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备[+小][+球状][+可食]特征的谷物类名词是量词"粒"范畴的范畴中心";粒"范畴从范畴中心向外扩展,先扩展到小型球状物体,再扩展到小型球状流体物、附着物、非可见物,最后扩展到与球类有关的时间物,形成一个连锁性链条,即量词"粒"的范畴化过程.隐喻、转喻和方言影响在其范畴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量词"粒"的这一范畴化过程具有历时依据.  相似文献   

4.
量词"包"是从动词"包"发展而来的。量词"包"具有[ 固体][ 小][ 纸、布类载体][ 临时][ 封闭]等语义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名词性成分,是"包"对名词性成分的基本选择,处于基本选择中的名词性成分是范畴的中心成员。量词"包"还可以用于其他名词性成分,这包括了"包"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其结果是扩展到"包"范畴的边缘成员。  相似文献   

5.
示形量词是能显示所称量名词的外形特征的一类量词。构建示形量词的原型范畴,有助于解释量词的超预期用法,为词典编纂、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基于BCC语料库的统计数据,依据与"条"共现率高的名词离其原型更近的原则,从事物类别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构建示形量词"条"的原型范畴模型。量词"条"与"道路类"事物的搭配最为常见;具备[+个体]、[+扭曲]、[-生命]、[+具象]、[+方向]等特征的名词,分布在范畴更内层的位置。日常生活相关度、认知转换难度、意象图式清晰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条"原型范畴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里,"数+人"结构既与"数+名"结构类似,也与"数+量"结构类似,于是,"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根据名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判断,"人"并不具有量词特性,仍属名词范畴。  相似文献   

7.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个量词可以修饰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现代汉语量词"只"进行认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量词"只"进行认知上的分析。首先分析量词"只"的语义性质,也就是说分析它对名词性选择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主要从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上来进行分析,把量词"只"能够修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最后是对量词"只"的范畴中心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且用图示的方式归纳出对量词"只"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能分别和同一个名词进行搭配的个体量词为配同关系量词."颗"和"粒"都具有表示"小的、圆珠形"的语义特征,.颗"称量比较大和圆的事物,"粒"称量比较小而圆的事物.由于事物的模糊性及人们的认知影响,"颗"和"粒"能形成配同关系量词.  相似文献   

9.
"颗"、"粒"、"枚"三个个体物量词在语义和用法上有同有异,它们既可以修饰限定相同的名词,又分别与不同的名词搭配,有区别事物大小、形状的功用.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辨别这三个近义量词的语义特点并探寻它们与名词搭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字一图片命名的启动范式探讨了中级水平留学生在名词短语产生中汉语个体量词的通达机制。结果表明,名词短语启动条件下量词信息得到了通达,但不能确定量词信息的激活来源;名词启动条件下能通过名词间接通达量词信息,激活的是与目标图片有语义关联的名词相关的量词信息;量词启动条件下能通过量词直接通达量词信息。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级水平留学生在名词短语产生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名词间接激活量词信息,也可以通过量词直接激活量词信息;名词激活量词可能通过属于同一语义范畴的名词所激活量词信息竞争的方式来进行;中级水平留学生初步建立了汉语个体量词与个体名词的组合网络系统.但这种网络系统具有单一性、笼统性和未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范畴化的角度对ko1、tu2、pou4等壮语量词行认知分析,提出壮语量词是以汉语量词与名词为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每+量词+名词"结构的句法分布情况,发现"每+一+量词+名词"结构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频率高,"每+量词+名词"结构比"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充当状语和兼语的能力强。本文还研究了"每+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的隐现规律,发现量词的省略与句法因素、名词本身的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量词“颗”“粒”“枚”存在相互交叉情况,进而考察了BCC语料库中量词“颗”“粒”“枚”搭配名词的语义范畴,结合量词语义演变轨迹,从语义特征、搭配对象、语法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语义特征看,“颗”侧重于“圆”,“粒”侧重于“小”,“枚”侧重于“细长”;从选择对象看,“颗”搭配名词种类多,数量广,“粒”次之,“枚”受语体影响,搭配范围窄,但是近些年修饰人的用法比较活跃;从语法化程度看,“颗”的语法化程度最高,其次是“枚”,而“粒”语法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4.
隐喻性量词对名词的修饰是一种再范畴化过程,具有激活名词所指事物的某种属性并使之得以突显的作用.隐喻性量词的再范畴化过程主要有视觉感观属性突显、听觉感观属性突显和心理感观属性突显三大类,其中听觉感观属性突显为英语表量结构所特有.一个名词所指事物能否成为某量词范畴的成员,取决于观察者的独特的“慧眼”,即异于他人的独特的视角化.  相似文献   

15.
量词是具有范畴化功能的词类.量词在语义上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各种各样不同的名词归为一类.量词的范畴化是从中心成员开始的,然后逐步扩展到边缘成员.量词范畴的扩展途径包括绝对途径和相对途径.量词范畴化的动因有隐喻、转喻、图式转换和规约意象.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个体量词"坨"、"枚"、"只"等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网络语言中异化使用的现象值得关注。在认知语言学E.Rosh的范畴化原型理论,G.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ICM)理论,R.W.Langacker认知语法的情景植入理论视野下对其进行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是被修饰名词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的结果,其前提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该量词的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从语法角度看,个体量词异化搭配的语义生成和联结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层级性的过程,量词和其修饰的名词之间的搭配是通过依存成分凸显的次结构和自主成分凸显的语义侧面之间的阐释和被阐释关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汉语量词的丰富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突出特点之一,量词系统中有一个子范畴??形体量词。形体量词是除了表量外,还带有突显名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外部形状的附加义的量词,它存在的理据是:形体量词是个体名词空间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形体量词与所计量的名词之间有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移位"说、"添加量词"说和"类推"说。《史记》中"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名词+个体量词""数词+名词""名词+数词"的用例情况,说明"添加量词"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类推"说是"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是由"数词+度量衡量词+之+名词"脱落"之"字类推而来,是由已有的"数词+容器量词+名词"格式带动而成。  相似文献   

19.
述宾结构中量词"口"词性存在扭结现象,这一现象由量词重新分析导致,当数词为"一",名词表口含物,动词表口腔动作时,名词前移,名词与量词结构分离,仍存在表量语义关系。在为名词表量前提下,又为动词表量,可见,量词"口"词性受数词、名词、动词的共同制约。探讨量词系统内部词性扭结,对研究一定结构中量词的语义及语法特征较为有益。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本"是一个很重要的指示代词,它与名词、量词的组合有一定限制性。"本"后面的名词类型,单音节名词占大多数,双音节名词中限于一些表示时间段或表示职务、身份、机构的名词。"本"后面量词的使用类型通常是动量词和集合量词。在"本+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具有限制性,一方面要考虑它是否匹配"本"所指代的名词,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它在语境中是不是具有内指含义以及是不是说话人所在时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