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等方面系统解读了桂林灵渠文化遗产价值。桂林灵渠旅游开发应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古代水利展示为核心,以游客文化体验为根本"的理念,开发"灵渠怀古、秦城揽胜"文化体验游、"桨脚挥波、蓬窗买酒"民俗风情游、"岭南秦园、渠影流光"水乡休闲游等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2.
随着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被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近年来它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促进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升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值。本文从苗族民歌的人文资源、生态文化、活态特征、表演艺术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创意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其基于文化旅游的湘西苗族民歌的依托模式、导向模式、保障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湘西苗族民歌保护与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申遗成功后,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在扬州运河文化遗产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现状,提出了加强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丰富遗产保护与展示手段、积极开发游客参与性项目、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深化运河城市间合作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旅游活动日益流行,而旅游开发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诸多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现代旅游活动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同时也对其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在介绍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辨证关系基础上,提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动性、民族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旅游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与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它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措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十大类.可谓是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确给安徽省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使得许多游客了解了安徽的地域特色.但是旅游开发也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措施不力.开发困难、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处理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发展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首先在阐述古村落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古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概念。其次提出古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3个指导思想和4个基本原则,即以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古村落居民生活水平、打造高品质古村落旅游精品为指导思想,以政府为主导,规划先行;平衡环境承载力,保留原真;协调保护与开发冲突,以人为本;以古村落文化为优势,塑造精品为原则。最后提出古村落保护性旅游的开发策略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古村落文化遗产在保护性旅游开发中提供理论保障和方法启迪。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等三个方面,细致的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是旅游行业最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元素,对于游客和旅游市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双赢,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承保护视角下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形式多样、价值极高,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原生性、参与性、濒危性等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采取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选择。旅游开发是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路径在于品牌塑造、公园创设、演艺营造、线路设计、元素融入、商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有助于丰富河池旅游产品,提升河池旅游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作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表现,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旅游类型定位的匹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文化生存范式理论对贵州安顺鲍屯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思考,在分析鲍屯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与开发所存在的困境上,对鲍屯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以及旅游产品项目策划提出对策,从而为地方政府对鲍屯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贵州高原属于旅游条件好,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古老性和丰富性,但其生态脆弱性也是不容质疑的。喀斯特地区环境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环境容量小,生态平衡很难恢复。一些掠夺式的开发和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不仅损害了环境和生态资源,而且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和当前因环境问题所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要求,贵州旅游应建立在“生态旅游”的目标上。  相似文献   

12.
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出发,讨论了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及机遇与挑战,并辨析了乡村旅游与农家乐、民俗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旅游的定义提出了和谐旅游的概念体系。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和谐度评估中,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并分别对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子模型进行了测算。以文峰山景区为例,计算分析了2010年文峰山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10年文峰山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16354hm^2/人,当地的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32127hm2/人.生态盈余为0.015773hm2/人。由此可知研究区域旅游生态足迹处在旅游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旅游生态占用率不高.旅游业处于和谐发展状态.说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而旅游文化的载体信息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21 世纪旅游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着整个旅游业乃至全行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职旅游院校的旅游法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法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借鉴法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旅游法语教学应当从教学体制、教师知识结构、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在"十三五"期间推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的规划,这逐渐成为今后各地旅游发展的方向。阜阳市为安徽省地级市,由于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在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要结合阜阳地方实际,认真总结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分析阜阳全域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阜阳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以期对阜阳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旅游宣传文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将其与旅游宣传文本翻译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旅游宣传文本翻译行为人的特点以及其翻译要求,提出了适于旅游宣传文本翻译的三种翻译方法,即减译、增译、改译,以期为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推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适应性协同发展,需要基于"三位一体"的视角,从旅游教学、旅游培训、旅游科研三个视角寻求旅游教育变革,以期为旅游产业融合实践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支持。  相似文献   

19.
通说认为旅游合同是旅游者与旅游营业人之间订立的合同。在旅游合同已经成为典型合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旅游合同设有诸多特别调整规则。然对于旅游营业入的资格则有诸多争议,通过从比较法的角度并结合现行法对旅游营业人进行深入的分析,以组织特质以及旅游服务为标准进行界定,并对旅游营业人进行类型化,力求在旅游合同意义上对旅游营业人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9,(6):30-36
从演变特征来看,山西省节庆旅游活动经历了萌芽期、缓慢增长期、爆发期三个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山西省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节庆旅游活动规模偏小,品牌效应不明显;二是节庆旅游对地域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有同质化现象;三是节庆旅游发展水平偏低,综合效益不高;四是节庆旅游缺乏总体规划,策划和宣传不够。对此,应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加快节庆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大策划营销力度,打造一批节庆旅游活动的拳头品牌;完善节庆旅游活动的软硬件支撑;促进节庆旅游和地方特色产业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