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家东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75-77,81
在戏剧研究界,将大团圆与悲剧联系在一起,往往有着明确的所指——中国传统戏曲中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由此也引出了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没有悲剧等一系列的争论。尤其是大团圆的结局不仅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常见,在中国古代的叙述文学中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大团圆结局并不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专利,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司空见惯。从中国古典戏曲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出发,通过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的对比,研究这种大团圆结局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就能分析其中隐藏的深刻的社会悲剧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大团圆"结局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不同的文本中"大团圆"结局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表达悲剧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谓是中国古典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大特色。但在当代,"大团圆"结局面临的困境,只有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扬弃地继承、发展,才能最终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3.
<正>在古代戏剧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看似悲剧却有着大团圆结局的现象。那么,这类作品是悲剧还是喜剧呢?笔者认为,这类作品仍旧属于悲剧。这种现象是我国汉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独特性的反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中国悲剧理论到了晚清时期才在部分文论中出现。从悲剧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很多学者都开始对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对它持怀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悲剧意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而独具特色:儒家既定的人生框架束缚下的伦理道德悲剧,道家虚无人生价值映照下的生命悲剧,佛家的无边苦海包围中的生存悲剧。儒道释三家思想使得悲剧意识深深扎根在中国文人士大夫心中,并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同时,儒道释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国的悲剧精神,造成中国古代很多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不同意胡适、鲁迅等对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看法,通过从文化层面上的描述和判断,认为大团圆结局是一种喜剧意识,在中国民族审美过程中起心态平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中国古代著名悲剧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力"在这两种悲剧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这一侧面发现前者之所以被广泛认可及推崇,而后者之所以被人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莎士比亚的悲剧里面的力元素很彻底,而中国古代著名悲剧的力却往往由于文化上对"大团圆"偏好而最后软弱下来。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以“化鸟”的方式结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是悲剧结局,却最终通过“化鸟”得以团圆;作为一首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其中也蕴涵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文章试图从大团圆角度、悲剧角度、民间角度,这三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最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之一.它没有改变中国古典悲剧的本质属性。大团圆结尾的形成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从作者角度来看.戏剧家的创作指导思想、创作心理、创作环境等因素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精品。可与莎士比亚大师的四大悲剧相媲美。剖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创作者和观众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我们会发现,二者在悲剧结局的创作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前者的悲剧结局大多“带一条大团圆的尾巴”:后者则呈现出“毁灭式”的纯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戏剧大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即往往以美战胜丑、正义战胜邪恶终结全剧;即使结局是以主人公失败结束,也会给它构思一个虚幻的形式作为最后的补偿。这种大团圆结局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教化、中和尚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虽有一些局限,但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悲剧的审美效果,并为民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抓住小说开篇所言"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探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三个原因;分析了阿Q恋爱的悲剧根源;并探讨了小说结局"大团圆"的悲剧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阿Q的悲剧命运及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的《牡丹亭》给我们描述了别一种悲剧,它将大团圆的结局寄希望于飘渺的"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念,展示了一种非常态的爱情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因其种种缺点经常遭到人们的否定和批判。《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这一永恒矛盾,建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尝试,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不能与才子佳人式小说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5.
剧本的形成过程、悲剧结局与喜剧(大团圆)结局之辩;具有日常生活叙事特点的剧情及由这种叙事特点造成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团圆式的结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文学现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文主要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形态为切入点,从文学作品产生的环境和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基础以及文化心理特征等三个方面来探究形成"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分析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独特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是古代社会崇尚"和"的人际关系的结果,其中人物化解矛盾冲突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相通。《西厢记》中"白马解围"、莺莺失身、老夫人认可等推动情节转变的事件,都是剧中人物利用人情、脸面等资源化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关于“悲剧”的探讨中,大多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但中国悲剧的存在乃是不证自明的事实,中国戏曲应有自己评判悲剧的标准。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一部有代表性的中国悲剧。就情节发展来说,作品写了普通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过程;就曲词表现来说,言情的曲子体现了悲剧的情感;就剧作效果来说,白娘子所面临的困境与压迫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心理;就观众接受心理来说,中国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反映出悲剧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和震颤,从而产生了对美好结局的向往,这强化了悲剧色彩。总之,《雷峰塔》传奇的悲剧性十分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的不良现象有所批判,但在整体上持宽容的态度。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内容主要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封建社会中,由于门第等级的不同,"才子"在追究"佳人"的过程中历尽磨难,最后或者大团圆结局,或者离散悲剧。鲁迅则剖析社会时弊,他认为在那个时代,作品的内容应该立足于唤醒麻木的庸众,而不是在沉浸在儿女私情中悲悲泣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典悲剧历来被很多学者诟病为悲剧性不够,甚至没有真正的悲剧,因为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我国的古典悲剧大多以"大团圆"为结局,这种情况被认为削弱了作品的悲剧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察,从总体上说,它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的差异表现。具体到细节层面,它与我国从古至今的哲学体系、社会状况、社会心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