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桃楸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胡桃楸遗传多样性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清晰、重复性好的ISSR扩增结果,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胡桃楸基因组DNA,利用正交设计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胡桃楸ISSR-PCR反应体系的5个主要因素(Taq酶、Mg~(2+)、dNTP、引物、模板DNA)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建立胡桃楸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20μL的反应体系中,Taq酶1.0 U,Mg~(2+)2.0 mmol/L,dNTP 0.2 mmol/L,模板DNA 50~250 ng,引物0.4μmol/L。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3条多态性好、扩增稳定的ISSR引物,并确立了最佳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这一优化系统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胡桃楸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以及物种保护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在南朝与西域、凉州的佛教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对研究中古中国佛教的传播及源流具有一定的意义。吐谷浑拾寅在位期间,其境内佛教已很流行,初信佛教的时间似可上溯,十三王度易侯至十八王夸吕时期,佛教得到长足的发展,造寺、求经像等的记载多在这一时期。益州在吐谷浑佛教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主要源自南朝,另一来源就是西域。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明代笔记中散杂着大量有关西域的记载,这些文献虽零散琐碎,却内容丰富,是作者最直观的认识与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学价值,为人们了解更为丰富的西域历史社会风情,提供了有血有肉的纪闻资料,是了解古代西域的又一重要窗口。同时以明代笔记为切入点,对散见于其中的有关西域的记载及其价值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古代书斋文化意蕴深远。书斋藏书来源途径多种多样,每一种途径都有其历史背景,包含了深厚的人文思想。书斋藏书是一种文化,而考察书斋藏书来源则将对这种文化的研究引向了深入;不仅仅在于探寻其来龙去脉,而且探知到其背后深藏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和中国古代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汉代佛教传入西域诸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大量史料考证,对汉代佛教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年代和路线进行了考查,认为佛教是公元前87年经克什米尔传入于阗。在西域,龟兹地区与佛教接触的时间相当早,甚至有可能比于阗地区还早。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最早传自西域,吐鲁番和河西走廊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4,(2):29-32
邢台是传统汉人居住区,今境内却生活着上万回族。关于邢台回族的来源,至迟可追溯到元代。元初以来,回回人以各种方式迁入邢台并落籍入居,构成邢台回族历史来源的主体成分,明初、清末民初时期是回族迁邢的两个重要时期。几百年来,因为经商、战争、灾荒、移民等原因,各地回族陆续落籍此地,形成了今日邢台回族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7.
就像急于知道“兰陵笑笑生”是谁一样,崇祯本《金瓶梅》的修改者也成了“金学”研究的热点。不少前贤已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日本学者荒木猛先生从崇祯本《金瓶梅》所引诗词的角度,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本文可以说是接着做荒木猛先生的工作,考证馀下的诗词出处,为解决上面所说的问题,提供进一步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正常人和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行MSCT检查,分别对两组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左肾静脉(LRV)受压狭窄程度较正常人明显;左肾静脉中心平面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距离分别为(3.16±0.62)cm、(12.97±1.36)c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RV左肾门处内径与最狭窄处血管内径比值(a/b)分别为(4.82±1.33,1.76±0.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A与从的夹角分别为(29.36±8.32)°,(49.97±11.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能精确地评价左肾静脉狭窄程度,有助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觱篥源流考     
本文对西域胡乐篥的起源地作了新的考证,否定了起源于龟兹的旧说,认为是西城诸国皆用的乐器,只是由于西域音乐首先由龟兹传入中国而被误为起源于龟兹。同时,提出了篥传入中国的时间当为东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前秦统治者本姓蒲,后应图谶改姓苻,建立国家。前秦与西域东部的关系可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秦通过前凉间接统治西域,历时大约二十年(356—376);第二阶段前秦直接统治西域,历时大约十年(376—386)。前秦设置郡县、任命官吏、行用年号,对西域东部行使了有效管理。在此政治背景下,亦开创了氐族与西域民族交流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李白及其家族曾生活了近一个世纪的碎叶地区,历史上曾受制于突厥等多个民族。不同民族不同婚俗先后或同时存在于当地的事实很可能颠覆了李白家族固有的婚恋观。就个人因素来说,24岁前在羌、氐等多民族杂居,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且女性地位较高、"入赘"之风盛行的蜀地19年的成长经历则可能更直接地促使李白形成迥异于传统中原文士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2.
元代政治家、书法家赵孟頫入仕蒙元,成为蒙元王廷中的重要儒臣,在文化上受到蒙古、色目民族之尊崇。他与西域民族大臣一起坚守中原儒家政治文化、立场,为蒙元政治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推行汉法儒治之决策,起到积极作用,并在蒙元文化多元化中使儒学确立为大统一政治的主流意识,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3.
张骞孙子张猛所处汉元帝时期,南阳社会上正流行兴建画像石墓,是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发展期。张骞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出使时是三千石级的中郎将,返回后是位列九卿的大行。其后辈肯定熟悉这段历史,将祖辈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墓中,以显荣耀,以求护佑,以志纪念,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出土该石的画像石墓墓主,很可能是张骞后裔。我们对这块画像石做出了符合汉使开通西域历史画面的推断,又知道出土地点是张骞的封地——博望侯国,石刻时代是张骞后裔十分活跃的西汉晚期,虽然无法确知那立乘于大使车上的尊者的姓名,但为永久纪念张骞,将这块画像石命名为"张骞通西域"。  相似文献   

14.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15.
刘向《列女传》所载故事,有些是在先秦时期君主、将相、谋士等男性人物故事的基础上模拟套作而形成的。“齐桓卫姬”故事吸收、借鉴了“桓公与管仲密谋伐莒”故事中的“人君有三色”之说,“齐孤逐女”故事套用了杨因故事中的“居乡三逐,事君五去”情节,“楚处庄侄”故事则吸收了咎犯谏晋平公故事中“国之五患”的说法。这三个故事模拟、套用历史风云中的男性人物事迹来创造女性人物故事,以表现她们的贤惠、机敏、才能出众,这实际上反映了女性人物评价标准并不独立的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兜跋毗沙门天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兜跋毗沙门天在日本广为流传 ,其原形无疑来自中国 ,但中国很少使用“兜跋”一词。西域发现的天王像与日本兜跋像颇多近似。作者考此词来源于古代西藏。本文广征博引 ,颇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巨桥是中国第一桥,其原址位于今河北省广宗县旧店与张葛之间的浊漳河故道上;巨桥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粮仓,其原址位于今河北省广宗县旧店村西侧、浊漳河故道东岸.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职业》2006,(28):104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及合作伙伴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宣布,新托福网考九月十五日在中国大陆开考。此前在中国大陆实行了近四十年的以笔纸考托福的形式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9.
20.
胡俊 《文教资料》2006,(23):84-85
一般认为柴姓起源于高柴,但唐以前的姓氏著作中却没有提到柴姓,且史书所载唐以前柴姓人物很少。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墓志材料中有关柴、陈二姓关系的考证,以及从语音上对柴、陈两字的分析,结合敦煌文献,否定了前人的说法,认为柴姓出自陈姓,至唐中后期最终从陈姓分出,成为独立的姓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