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实施三年有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政诉讼领域长期存在的"立案难"问题。但是,其存在起诉要件的文本逻辑失范、立案审查标准不明确、滥用起诉权行为的防范缺失的现实困境,现行制度仍然无法摆脱行政纠纷立案受理过程中实质审查的窠臼。对此,需要探寻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实质意涵,以实现起诉要件的低阶化回归,从正当化改造的可行路径推动立案登记制的规范运行,并构建相对集中审查机制和规制滥用诉权,释放立案登记制度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设立了立案登记制度后,大量案件涌入法院,对解决司法实践中呼声很高的"立案难"问题大有裨益。但应明确的是立案登记制并非是专属于民事诉讼的制度,其对于刑事案件受理后如何审查、登记,尤其是刑民交织的自诉案件如何进行管理也有一定的适用性。立案登记制的改革为完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提供了契机。因此,在明确目前我国预审程序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借鉴西方刑事预审制度设置的经验,以期完善我国的刑事预审程序。  相似文献   

3.
程序保障与司法为民作为立案登记制度的价值追求必须在法院的立案工作中得到贯彻,但当前该制度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实践层面,均与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为此必须推进对现行立案制度的改革,在《民事诉讼法》中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规范性指引,以起诉要件为民事立案的标准,落实检察监督制约机制。对于当事人诉权与法院审判权价值取向及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衔接等关联问题也必须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进行妥善处理,从而彻底解决"立案难"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冤错案件及时通过再审程序予以纠正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刑事申诉作为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材料来源,为权利人提请救济冤错案件提供了重要途径。但由于实践中申诉审查主体不中立、审查程序缺乏监督以及审查标准高,导致申诉案件难以进入再审程序,申诉制度被虚置。为保障申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当引入异地审查模式,实行立案登记制,审查公开进行,保障律师的参与,降低再审启动标准。  相似文献   

5.
不动产异议登记机关应当明确在审查程序中只承担形式审查的义务,而不应当再承担实质审查义务,但在《物权法》中未明确规定。由于异议登记制度保全了不动产真实权利人的物权请求权,能够对抗第三人的善意取得,从而弥补登记簿上登记的权利和现实权利不相吻合的漏洞,更加全面和迅速的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给予真正权利人以快捷有效的保护,更好地发挥了异议登记制度的作用。同时,可以引进公证制度和保险制度更好的配合异议登记的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登记审查制度是整个房地产登记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采用不同的登记审查原则,对房地产登记的公信力、登记的效率和质量以及登记的责任承担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介绍了目前存在的两种审查原则及其在域外适用的情况之后,对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查原则的立法和实践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以立案登记制代理立案审查制,真正实现立案登记制需将实体判决要件移出立案审查环节,改为仅对诉状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查,以此真正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同时必须明确,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绝不是简单地回避审查,立案登记制也还需对诉状的形式要件等内容进行审查,同时法院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格式化诉状的适用。至于补正告知程序,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规定的,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的期限内补正,同时应履行"释明"义务。  相似文献   

8.
商事登记是一项涉及商事登记主体、行为、内容、程序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其在维系市场秩序与促进交易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理论与实务中,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审查标准、法律效果等问题还存有一定争论。为促进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完善,有必要对以上问题予以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协议离婚又叫登记离婚、两愿离婚,这一制度具有简便、快捷、自由的特点。作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离婚登记程序,其日益简便为陷于离婚纠纷的夫妻打开了方便之门。然而,伴随着离婚纠纷的日益复杂化,我国离婚登记制度的缺陷日益彰显出来。因此,完善协议离婚登记制度便作为一项紧迫的课题被提上日程。因此,我们应增加一些协议离婚登记制度的限制性规定,完善相关的登记审查制度,从多维度来完善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  相似文献   

10.
应WTO反倾销协议的原则和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的规定,尝试建立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基于反倾销调查程序涉及复杂的经济数据(事实)问题,我国相关的司法审查制度中欠缺对倾销和损害构成的认定与评判司法审查技术层面上的具体规定。我国应借鉴欧共体、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反倾销审查的司法经验,规范和完善我国反倾销审查程序,以使我国反倾销行政案件的审理程序和实体规定符合WTO反倾销审查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立法法》第89-91条为我国确立了一个框架性的违宪审查制度,这一制度在程序上应分为四个阶段;启动阶段;立案阶段;审查阶段;修改或撤销阶段。对这四个阶段的规定作初步的分析,即发现《立法法》在违宪审查程序的相关规定中尚存在某些缺陷或遗漏,进而容易引起实际操作上的障碍,因此,应规范各阶段的法律书,明确各阶段的时限,完善违宪审查程序,另外,《宪法》和《立法法》均规定立法机构有撤销违宪的法规的权力。但在程序上却缺乏保障,这应属于立法漏洞,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在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方面一直存在程序空白.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体现了国家对捕后羁押程序的重视,也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法的进步,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然而,新法的规定过于简单,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体系.文章通过阐述审查程序适用的主体和案件范围、审查程序的时间和方式、审查程序的内容和审查后的处理原则等方面,意在增强捕后羁押必要性制度的可操作性,有效减少错捕、滥捕现象的发生,进一步促进我国捕后羁押必要性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现行未决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存在执行力不足,缺乏独立审查机制,必要性证明困难和审查程序行政化等问题.新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能,但并未明确履行该项职能的具体程序.为了增加制度可行性,确保未决羁押的准确恰当应用,应当建立相对诉讼化的审查模式,完善羁押必要性证明机制,完善司法机关业务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行政许可法为依托,可以将登记行为归纳为许可与非许可两类。而登记行为的非表意性以及法律关系的关联性,又引发出登记行为的行政诉讼可诉性、审查标准以及与民事诉讼交叉等问题处理的分歧。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登记制度的欠缺,即登记的行政化以及登记机关审查义务的司法化。因此,立足于登记制度的完善,明确登记行为合法性审查的标准,限制司法撤销权的行使,协调民事与行政诉讼的裁判结果应当是解决登记行为争讼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制度是司法实践中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由于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审查许可制度立法宗旨的曲解,以及对审查许可程序性质的错误认识,加之此项法律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审查许可制度执行时的混乱局面。对此进行审视与分析,提出修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事立案,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起始环节,其设置是否科学,将对当事人的诉权能否保护、其实体权利能否得到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现行民事立案制度中立案条件、立案程序及其现实性等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事立案制度在理论上绝对化了实体权利对诉权的决定作用,逻辑上颠倒了结论与条件的关系,违反了诉讼的一般运行规律;在程序上与民事诉讼的一些基本原则、精神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脱节、相背离;在实践上不具有现实性。因此,民事立案应改实质审查为形式审查,并进行相关的立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原法律委员会的继承与拓展,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蕴含了“立法审查—合宪性审查”双轨审查机制,以确保法律草案合宪性。尽管法律草案合宪性审查并不是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但现行制度结构已经预留了合宪性审查介入立法过程的制度空间。在双轨审查机制中,立法审查与合宪性审查在宪法文本的“解释”基础、作出或回避宪法判断、消弭宪法争议方式以及程序形态等方面存在功能互补,并由此在法律草案合宪性问题上形成“制度功能分工”。在此基础上,法律草案合宪性的复合审查机制可以分为统一审议的前置性审查、合宪性审查的实质性审查以及表决的终局性审查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违宪审查主体的界定是构建违宪审查制度的核心。违宪审查主体、违宪主体、违宪审查程序启动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虽然学界对我国究竟该建立什么样的违宪审查制度争论不休,但违宪审查主体的确立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宪政体制。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具有相对独立地位、较高权威的违宪审查主体制度,是完善我国宪法监督机制,维护宪法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厉兵 《考试周刊》2007,(41):153-154
违宪审查制度就是监督宪法实施的最有力的措施之一。我国也有违宪审查机制,但违宪审查制度不太不健全,违宪审查的对象及范围具有片面性,违宪审查主体不特定不明确,程序复杂缺乏保障,实用性不强。应借鉴外国的违宪审查模式,尽早建立切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是破解“立案难”的重要举措,也是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由于《行政诉讼法》整体法条设计未体现立案登记制的本质与内核,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加以实质审查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存在审查程序明晰不够、起诉条件界定不清、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与不足。通过对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实质意涵和构建模式的考察,提出了细化立案登记制审查程序、限定行政诉讼起诉条件范围和健全立案登记制保障机制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