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健康的人格、热心公益的热情,都是彰显大学生良好风貌的标志。当代大学内志愿者组织不在少数,本文就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匮乏的内在原因,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的必要性,如何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精神不仅可以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而且还可推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基本内涵的界定,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要素、基本规律、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究,可以有效认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本质与规律,进而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应在我国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符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广大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生中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为此,应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人文环境,丰富志愿活动内涵,设立专项基金,等等.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多样化,也使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多维度的延展.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话语权的转变等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的三个语境特征,剖析新媒体传播在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从新媒体视域下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感等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策略,引导更多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体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培育大学生形成志愿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培育志愿精神,关键在于价值认同。推进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必须厘清志愿精神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合理性,遵循价值认同的内在生成规律,突出价值认同的关键点,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网络技术革新带来的严峻挑战。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高校应该优化教育方法,采取实践教育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教育法等多种教育方法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确立与发展、克服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利因素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和谐杜会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这一课题首先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得到一定程度传播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使我国的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中去的有效途径。志愿精神培育旨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培育公众的志愿精神,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志愿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我国高素质青年的培养。因此需要让公众了解及接受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了解及内化志愿精神所包含的要素、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志愿精神内化为公众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向世人展现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缺乏持久性,志愿服务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志愿精神尚难以内化为志愿者的自觉行为等。要增强和弘扬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协作;增强大学生社会认知,弘扬志愿精神等。  相似文献   

14.
15.
志愿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指标,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能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价值认同是主体在认知指导下的个体行为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要在加强学生志愿意识的认知培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内化与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需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从理论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设计等多重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思考,在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志愿精神的中华文化源流,讲深讲透中国自信;在实践上突出育人属性,强调广泛参与;在制度上确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正规化、整体化、常态化,创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学志愿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18.
志愿精神集中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青年时期是进行志愿精神培育的关键时期。网络作为现代话语权的主导空间,对青年志愿精神培育具有的优势体现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增强青年志愿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的主动性;网络"场域"有助于形成青年参与志愿活动的"惯习";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青年志愿者进行人力物力的优化整合。通过网络促进公益类青年自组织团体的发展、利用网络建立虚拟社区、促进青年网络志愿者团体的发展,从而拓展培育青年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和高校德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必须厘清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从理论上来梳理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中存在的诸多困惑问题,以帮助高校教师在实际的志愿精神培养工作中更具方向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