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苗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情况,采用外来情绪Simon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Simon task,EAST),对30名苗族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在反应时指标上,苗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上的EAST分数显著高于苗族文化;(2)在错误率指标上,主流文化和苗族文化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苗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态度更积极,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采用了同化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特点及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宗教、语言和国家认同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是14.2%。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呈中等水平并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宗教认同、国家认同和语言认同对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年级主效应在语言、宗教和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性别主效应在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对语言认同和宗教认同的解释率分别是4%和9%;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联合对身份认同的解释率为7%.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影响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对构建稳定和谐的新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问卷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整体状况是积极正向的,年龄、父亲教育水平对其有显著影响,学校教育是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这种关系复杂多变。本文使用自编问卷对南疆1219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高于中等水平,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维吾尔族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另外,父母是否为同一民族、所在年级和学习汉语时间长短等因素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整体状况是积极正向的,性别、父亲教育水平、汉族朋友数量和学校德育等因素对其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整体状况是积极正向的,性别、父亲教育水平、汉族朋友数量和学校德育等因素对其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在维吾尔族传播了近百年,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各少数民族中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对鲁迅的接受和认同过程,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鲁迅精神”作为人格标识的心里轨迹,少数民族自觉完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心理特征。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重新认识鲁迅”,对于使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都具有积极探索和原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虚拟性、快捷性、非中心的全球性等走进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这种关键时刻,本文以网络文化及其特点出发,主要研究影响维吾尔族大学生价值观的正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及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关系。方法:使用成就动机量表(AMS)对244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在年级和城乡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相关不显著。结论:低年级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高于高年级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来自农村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疆籍维吾尔族大学生到内地求学.当他们进入以汉文化为主的学习环境时,需要经历更长的文化心理适应过程.研究以课堂为切入点,调查了解他们在内地高校课堂文化中的参与、文化适应等情况,并探讨帮助新疆籍维吾尔族大学生更好适应内地高校学习生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脉所在,文化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地区传入及发展的历史、对维吾尔族婚葬习俗等人生礼仪的描述,探究维吾尔族与伊斯兰教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以及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远影响,由此分析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社会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151名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以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进行测查,得出以下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父母文化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2.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感温暖与理解等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正相关,父母拒绝等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存在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此研究运用基于项目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群维吾尔族初中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状况。文章分析了维族学生参与者对于"中国人"、"维吾尔族"和"中华民族"3个概念的认知情况,从而说明作为符号建构过程的维吾尔族学生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文章最后建议,在实践中建构各族群的共同政治认同的同时,需要促进各群体间的不断接触与交流,保障各民族群体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等发展和自由流动;此外,在多民族传统下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认同基础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国民共同的品格、文化抑或理念等属性,避免过分强调地理、历史传统等因素而导致国家认同构建中的"特殊化"、"唯一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间故事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通过对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了解维吾尔族人的生活状态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全面地考察2011年1月至9月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手机短信文本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文章对该群体在该时段手机短信文本的语言文字构成情况进行了尽可能全面深入的描写和分析,着重讨论研究了该群体在该时段手机短信文本的语言文字类型以及彼此纵横交错的搭配关系。研究说明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手机短信文本的语言文字构成类型和使用状况呈现出了复杂性、多样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环境中维吾尔族群体语言文字的使用态度和发展倾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目前新疆维吾尔族群体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语言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文化性学习风格使得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这种学习模式会在同一种族群体内部或文化中世代沿袭。笔者对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都呈现多样性的分布模式。由于个体特征、家庭情况、学校教育及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听觉型、实践型、独立型、群体型、分析型、总体型、随意型和冲动型八种学习风格模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