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必然趋势,智慧校园建设应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服务师生作为最根本的目的,并非是通过更新硬件、升级软件的“面子工程”。现阶段,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仍普遍存在个体差异大、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孤岛、集成度不足等问题。应以服务师生为目标,设定可行性建设原则,提出合理化建设路径,实现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精准化、高效化、个性化地服务师生,为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2.
张柳 《广西教育》2023,(21):96-99
本文指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时,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建设校园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而且要考虑如何构建校园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等,认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加密技术,在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路,以期为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崔剑 《辽宁高职学报》2022,(11):85-88+112
地方高职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量职业人才。推动地方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是“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下的应有之义。但在现实操作中,智慧校园建设面临投入不足、技术薄弱及各主体协同不畅等困境,这导致智慧校园建设受阻,无法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职业教育升级需求。基于此,地方高职院校要全面分析智慧校园内涵、特征,通过构建云教育平台、加强多部门协同、健全“三通两平台”的方式,提高自身智慧校园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顺应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以普通中小学的视角,对智慧校园的建设现状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解决对策,探究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可操作性模式,以期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信息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建设智慧校园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分析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建设智慧校园的重要性,同时展现了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智慧校园的建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的重点。本文就对RFID技术进行阐述,并对该技术应用于智慧校园建设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智慧校园建设提出建议和构思。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26-126
随着IT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与交互成为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告别数字化时代迎来以"智慧化"为引领的新阶段。教育的信息化已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是越发注重人、信息、教育实践活动及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逐步走向应用整合阶段,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未来10年智慧教育将全面席卷全国校园。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智慧校园”的过程样态,具有变革性、全局性、迭代性的本质特征。基于以转换和融合阶段为主、智能阶段为辅的目标导向,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要建构智慧化教学支撑、网络化办公办事、智能化校园管理、自助化公共服务、数据化治理决策五个维度的普适性体系,明确产教融合特色创新、技术引领应用创新两个维度的创新方向,并建立闭环管理的组织体系、系统性思维一体化推进建设、数据治理驱动转型变革以促进高职院校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详细分析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及智慧校园建设四方面分析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网络》2016,(4):65-6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以来,教育信息化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在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崛起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正积极地筹备和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教育的新发展。"智慧校园"是"以有线、无线一体化的宽带泛载网络与以物联网为基础网络平台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围绕"智慧校园"的建设,我们采访了大连医科大学现代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信息化教育的一种高级形态,其与云计算和教育大数据的结合将加速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本文分析了智慧校园业务的虚拟映像关键机制,设计了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元数据的智慧校园顶层架构,并结合实践阐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育大数据技术对智慧校园的预测与干预、行为分析和精细化反馈的情境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5G技术的出现,突破了现有智慧校园建设中诸如带宽不足、速率偏低等瓶颈问题,将全面推进新一代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并将改变智慧校园的碎片化建设现状,整体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使用效能。基于此,文章首先阐释了智慧校园的发展现状,并剖析了5G技术对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的推动作用;之后,文章构建了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模型,并从教、考、评、防、管五个方面对5G环境下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应用场景进行了探索;最后,文章以浙江大学的5G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为例,从网、教、考、评、防、管等多个方面探索了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路径。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将整体提升智慧校园的智慧化水平,推动新一代智慧校园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应用,可为后续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伴随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 已经变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坐标。目前,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 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因而必须要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所以,本文通过对智慧校园内涵和特征的简单概述,分析了城乡结合 部学校教育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情况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智 慧校园建设促进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以供 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9,(2):19-25
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热点主题之一。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方法,透析了国外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愿景、建设模式、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等七个维度的最新进展和应用热点,并阐述了对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战略与策略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愿景.军事教育大数据汇聚存储了军事教育领域的信息资产,是发展军事院校“智慧校园”最重要的基础,而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是连接军事教育大数据与智慧校园的桥梁.本文基于部队院校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安全性方面进行建构基于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的智慧校园教学,需要从军事教育网络大平台建设、学习者学习方式变革、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军事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过程分析、学校教育系统重构等多个角度去推动.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创建情境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推进“云教育”,拓展教育新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智慧化转型是高职教育办学空间拓展的需要,是高职课程建设理论创新的需要,是构建开放共享的新型高职课程的需要“。在线云教育”视域下高职课程智慧化重构路径主要包括从“资源化”到“智慧化”“、分化+细化”、“类型化+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6,(12):112-118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校园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又要从微观层面考虑具体的操作实施。文章在阐述智慧校园发展背景和内涵的基础上,对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智慧北航"校园建设的实践应用,为高校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和建设实施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9.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建设"智慧型"校园,不断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数字校园的缘起、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智慧校园的五个基本特征和定义,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文章最后提出了支撑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即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校园移动互联技术、社会网络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字资源的组织和共享技术。  相似文献   

20.
结合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数据利用不够、业务管理系统承载能力不强、智慧教室“慧学”功能未得到体现等问题,总结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特点,提出智慧校园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数据整合与利用、提升智慧校园素养和文化建设等多个建议,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