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行不一和道德冷漠现象,那是人们道德行动乏力的结果.道德行动是合乎人的目的具有自足价值的活动,它体现人性的卓越和伟大.从个体角度追究道德行动乏力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情感淡薄,体现为道德认同感危机、道德敏感性钝化、道德幸福感缺乏.改变这种现状,既要培养积极和真诚的生活态度,更要做出积极的、有行动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宣告了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失败。他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的研究框架,以历史叙事的方法,转向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而提出道德文化传统多样性问题,指出道德探究传统各有其合理性,其合理性是在解决自身道德困境、应对道德挑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进入新世纪,麦金太尔叙事方法进一步发展,从历史叙事发展为对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智探究与对个体道德生活的实践探究的辩证统一。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美德伦理探究的新路,为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5.
行动的理由与实践推理是当代行动哲学的主要议题。行动哲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必要借鉴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丰厚资源,同时也有必要反过来对实践哲学的传统有所贡献。除非我们能够从行动哲学三大理论传统的互动背景出发,理解素朴实在论及其现代张力,并且承认现代行动哲学的介入与挑战,否则我们就无法充分理解当代美德伦理学试图重建亚里士多德主义行动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试通过解析道德冷漠的行为选择及心理自调节机制,力求全面深刻地揭示道德冷漠的个体心理成因,从而重构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宋晔  魏亚平 《中国德育》2013,(14):20-23
校园道德冷漠是校园领域中的非健康状态,校园道德冷漠对学生在校园中的成长极为不利。除社会根源外,道德教育的定位错误和个体心理问题也是造成道德冷漠的原因。同情能够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同时也能促成道德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唐涛 《中国德育》2008,(7):92-92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道德灌输妨碍或阻止了个体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和判断,并造成了道德无思及道德冷漠的后果。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思的道德生活.承认个体独有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价值探询与价值思考,从而避免道德灌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律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为人师表的需要。社会尊称人民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应笃行常德,弘扬美德,追求圣德。从道德的自我践履、律己难度以及道德的利他程度看,现实的道德有常德、美德和圣德层次之分。正直诚实、公正守法、尊老爱幼、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等属于常德规范,这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所必须做到的最普通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仁慈、博爱、助人为乐、行善积德等属于美德的范畴,这应是学生对好老师、社会对好人冠以“好”字所具备的道德;忘我牺牲,“常德”,更要做到“自律”。无私奉献,舍生…  相似文献   

11.
功能主义冲突论对社会冲突的根源、类型和正功能,特别是安全阀机制的阐释,为理性看待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冷漠提供辩证性指导。物质性资源分配不均及非物质性因素分歧诱发的社会冲突,成为道德冷漠滋生的社会基础。大学生的道德冲突是导致道德冷漠的社会冲突之一,也成为高校防范道德冷漠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可以从大学生个体道德冲突干预、冲突"正"功能发挥和冲突"根源"减少等方面着手,将防范道德冷漠的机制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  相似文献   

12.
信任危机是一种存在于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道德现象,它与个体诚信美德的缺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个体,而不在社会。而个体之所以会缺失诚信这一美德。在于人既具有自然性也具有主体性。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是促使产生这一道德现象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具备君子品格,因为君子品格代表了最高的美德。君子是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体,是完美的德性典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想和孔子的道德理想相通,古典道德理念与当今道德直觉之间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正确行动提供独特的解释说明是环境美德伦理学证明其合法性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为此,环境美德伦理学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拒斥正确行动概念及相关理论,将正确行动的道德标准还原为行为者的品格或行动动机的道德评价;二是,将正确行动理论视为环境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并根据美德和恶德概念来判断行动正确与否。前者确保了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独立性,却导致自身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后者对正确行动的解释说明要么陷入一种循环论证,要么导致行动的不一致性。环境美德伦理学中的正确行动理论虽然难以给人们提供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但它通过诸美德为人们解决道德冲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整体运思模式。  相似文献   

15.
袁和静 《中国德育》2013,(14):16-19
当前"道德冷漠"行为严重刺激社会神经与公众眼球,本文从道德教育层面讨论如何抵制道德冷漠。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相似文献   

16.
袁和静 《中国德育》2013,(14):14-19
当前“道德冷漠”行为严重刺激社会神经与公众眼球,本文从道德教育层面讨论如何抵制道德冷漠。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旁观者研究是校园欺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对校园欺凌的积极干预和有效治理具有负面影响。个体道德认知偏差、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家庭道德环境渲染、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是构成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促进校园欺凌旁观者向敢为者转化,实现伦理复苏,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认知能力、重建基于关怀的道德、营造反欺凌家庭教育环境、匡正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四位一体"合力作用。深化对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研究,对于有效发挥围观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积极干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益驱动使个体呈现出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将道德参与者割裂为独立的个体,忽略了人际交往的交互性与集结性。关怀伦理既突出对人的感性层面的关怀,更强调对人的内在关系性关怀,因此,关怀伦理能有效消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以关怀伦理为视角探讨道德冷漠的消解,需要对道德动机移置,伦理关系共建,真实心理满足和关怀行为强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冷漠症”,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其实质是一种道德冷漠,具体表现为道德的敏感度降低、个体对于道德受助的期望感低、公众对道德行为的怀疑和不尊重、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查找城市“冷漠症”的发病原理,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城市“冷漠症”的治理,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背景下,人们精神世界的诉求正在被边缘化,现代人正经受着个体"精神分裂"、自我认同危机以及生存意义失落等精神困扰.美德伦理强调出于美德的动机而行动,通过社会历史性的角色身份构建个体的道德自我统一性,追求实践的内在利益,这与精神和谐的吁求多有契合.美德伦理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立场为现代人精神和谐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