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香港《明报》1999年 10月 2日发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题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的演讲内容 ,现选摘部分以飨读者。“成人”与“成才”  在教育的领域里 ,最值得提起的也许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人虽然有先天秉赋的不同 ,或生活环境各异 ,但孔子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非常可惜的是 ,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 ,“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 ,而“成才”的教育 ,也因为过度重视以“笔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就的结果而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一个民主的…  相似文献   

2.
钱永健,美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院院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系教授。2004年沃尔夫奖医学奖得主。这位祖籍浙江、1952年出生在纽约的华裔,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他发明的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被评价为“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他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六··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洪昀译怡然校有关秘密宝藏的线索可能容易被忽视。例如,在80年代中期,许多化学家都认为他们对有关碳的知识应有尽有了。然而,结果是有关碳的最漂亮的形式之一仍未被揭示出来。在过去几年...  相似文献   

4.
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嘲笑我。但我并不在意,我知道我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时间终于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5日宣布,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杰恩。斯库(Jens Skiou),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保罗·博耶(Paul Boyer)教授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剑挢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约翰·沃克(John Walker)博士。三位获奖科学家因在人体细胞蛋白质能量转移和酶的研究方面取得开创性成就而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6.
因对水母进行研究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平素治学严谨、为人谦逊、行事低调的钱永健在奖项公布后的记者会上,再次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2000,(3)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藉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 埃及负责科学研究的国务部长穆菲德·谢哈布说:“这是埃及和所有埃及人的骄傲。”他又说:“泽维尔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毕业并到美国  相似文献   

8.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德哥尔摩10月10日专电在人们的印象中,塑料是不导电的。在普通的电缆中,塑料就常被用作导电铜丝外面的绝缘层。但本年度三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成果,却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经过特殊改造之后,塑料能够表现得像金属一样,产生导电性。  相似文献   

9.
《世界教育信息》2012,(11):16-17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Lefkowitz)1943年出生于美国.196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及药学3个领域的教授.也是杜克大学心脏研究中心从事基础研究的心脏学家。  相似文献   

10.
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Kobilka),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与杜克大学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教授共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布莱恩·克比尔卡出生于1955年,1981年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他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的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和莱夫科维茨在过去的30年里,在发现和理解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二人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克比尔卡最初的重大贡献是分离出为肾上腺素受体编码的基因。这项研究使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世界教育信息》2012,(11):18-19
布莱恩.克比尔卡出生于1955年,1981年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他因在C蛋白偶联受体领域的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和莱夫科维茨在过去的30年里.在发现和理解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二人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克比尔卡最初的重大贡献是分离出为肾上腺素受体编码的基因。这项研究使科学家们认识到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个大族群.它们遍及体内,并有很多类型。当基因组的排序确定后,科学家发现人类有800种以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中有很多种受体的功能尚未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Lefkowitz),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与斯坦福大学布莱恩·克比尔卡教授共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Lefkowitz)1943年出生于美国,196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及药学3个领域的教授,也是杜克大学心脏研究中心从事基础研究的心脏学家。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就开始研究这些受体,包括使用放射性物质研究受体的功能及其在细胞  相似文献   

13.
稚可比·亨利克·范霍夫(Jacobus He nrieus Varrt Hoff 1852-1911)是荷兰物理化学家。1852年8月30日出生于荷兰鹿特丹。这个医学博士的儿子,从小就聪明过人。他在中学读书时就经常在放学以后或假日里,偷偷地溜进学校,从地下室  相似文献   

14.
教改会经过两年的集中讨论,提出了最后咨议报告书,教改正式进入执行阶段。在此关键时刻,教改会召集人李远哲特别接受《远见》专访,畅谈他的改革历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哈佛大学的赫希巴哈(Dudy R.Her-schbach)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李远哲(Yua-n T.Lee)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波拉尼(John C.Polanyi)教授,由于他们从分子、原子等微观层次上来揭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细节,为回答“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这一化学学科中最基本的问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荣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教授是获化学奖的第一个华裔化学家。本文将介绍李远哲教授的部份研究成果,使读者对化学学科的前沿——分子反应动力学有所了解。 化学反应与分子碰撞 化学反应种类繁多,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碰撞。分子碰撞虽是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901—1988年间112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国籍、学历、专业、年龄四个方面作了粗略的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从政治、体制、环境、家庭、年龄、教育六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化学家成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底,美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在复旦大学作精彩讲演,并回答了大学生提出的问题。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罗德·科罗托爵士,是英国顶尖级学者,但他十分重视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在一次“中英高技术论坛”大会上,科罗托没有介绍他的碳纳米管技术,却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儿童教育。科罗托说:“当今世界越来越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可孩子在这方面却大不如前。我小时候总是很好奇,喜欢拆手表、电视,也学到很多东西,但现在的孩子根本没好奇心去拆手机。”他认为,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多好奇多动脑,问出有水平的问题,真知往往建立在质  相似文献   

19.
谈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把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去,将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起来,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和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相对现代文化而言的,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是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几千年历史长河所沉淀和锤炼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就像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所说的那样:“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当代高等教育能否真正意义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能否在它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上发挥作用,并在世界教育大家庭中有立足之地,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构建上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文化”这个词与教育有紧密的联系。《易》云:“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后来才演化称“文化”的,即“人文化成”的简化。其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