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重提教育与生活命题基于以下原因:教育研究的长期关注,教育实践改革发展的现实诉求,教育本真回归的热切呼唤,生活之于人与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蕴含着教育与生活的异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的剥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教育对生活的超越与引领等重要内容.探讨这一命题,有助于深化对教育与生活本质的认识,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与互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推动理论实践结合,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廓清教育与生活命题应明确教育应超越并引领谁的生活;教育应超越并引领什么样的生活;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超越并引领生活.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是教育之根和本。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有其深刻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根源。从这个根源出发,我们可以探寻到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那就是从知识教育回归文化教育、再从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的途径。教育不仅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从而重新找回生活之根和本,而且还要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从而引领现实的生活。理想的教育即理想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生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要正确处理经济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学校就应该高度重视"经济教育",努力强化"富的教育",自觉承担道德教育的超越使命。学校固然不应该脱离实际生活(包括经济生活)太远,但是"德育回归生活"命题本身也要求学校教育能够实事求是、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培育良知。  相似文献   

4.
语言引领教育理论是理论提高的一个过程,对超越现有的理论研究视阈、穿透对理论的认识、进入研究的实践层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在这里引领理论超越现有的认识,引领研究者的理论语言思维走向清晰,引领理论走出语言表述的误区,引领教育理论沟通实践的新"通道".引领的意义在这里不仅仅是指引,更多的是给教育理论提供一个新的启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拓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语言引领教育理论是理论提高的一个过程,对超越现有的理论研究视阈、穿透对理论的认识、进入研究的实践层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在这里引领理论超越现有的认识,引领研究者的理论语言思维走向清晰,引领理论走出语言表述的误区,引领教育理论沟通实践的新"通道".引领的意义在这里不仅仅是指引,更多的是给教育理论提供一个新的启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拓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针对《论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一文,提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方面的三个有待商榷的问题:是"实践高于理论"还是"实践和理论是平等并行的";能否忽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发展;靠谁来实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是平等并行的,不能忽视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发展,超越实践人和理论人而新产生的"理论—实践人"和"实践—理论人"是运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的理想人选。  相似文献   

7.
《青海教育》2008,(3):62-62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回归生活理念为历史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无限生机。本文通过对回归生活世界涵义的解读,阐述教育回归生活的内涵。从知识目标、教学过程和价值维度对历史教育回归生活的内涵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解读,让历史教育回归生活、引领生活、超越生活、创造生活。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计,使历史教育更接近新课程的目标,走向更美好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伴随着西方哲学的步伐陷入主体的危机和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中主体的混乱、主体对他者的规训以及主体对自我的奴役。本真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可以从生活的路径完成从"主体"到"人"的超越,然而,这样的超越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教育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超越日常生活,引领未来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0.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教育应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筑一种新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从主体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的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从精神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存的世界;从时间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个体当下、过去、未来生活统一的世界。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虚拟生活世界,找回丢失的校园生活向度,共建学生的全面生活世界,以实现学生发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宽松教育"是一种通过给学生提供宽松氛围以培养其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宽松教育"的演进可以区分为"局部实施"、"全面实施"及"调整"三个阶段;为确保"宽松教育"目标的达成,日本政府围绕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总体来看,"宽松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宽松教育"是疗治现代教育痼疾的一次探索。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宽松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宽松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失误。  相似文献   

12.
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都体现和遵循了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的教育思想。“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如果能以“三生教育”的基本理论来构建教育指导思想、目标策略、内容与体系以及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不仅会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而且将会形成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依人的存在而展开的三个基本层面,即人事、人心、人文的教育。教育品质的提升乃是由于教育实践中持守着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的理念。以人的完成为指向的教育乃是一种艺术,教育作为艺术化实践的根本在于教育实践中所显现的教师和学生对真理、正义、良善的祈求,和由此发生的个人生命世界的敞开、生命状态的和谐与个体人格精神的超越。教育作为艺术化的实践依赖于教师的教育个性与教师生命品质的提升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相应的人的形象常常是每一文化领域形式的基础,教育也不例外。它意味着教育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直观。而教育目的则是人自觉地建立起来的理想的人之形象。然而,当前教育目的的笼统、片面,使得教师们无法建立起相应的、理想的受教育者表象,造成实践混乱不堪、各行其是。通过对人的三种基本形象的分析表明,教育目的应该弃抽象而求直观,整合统一人的社会性、个体性于个性生成之中,从而构建起丰满的、清晰的个性化形象。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话语分析是指通过对教育话语的考察与分析,探寻教育真理、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教育话语分析强调在历史和社会两个向度上开展教育研究,在解读话语意义的同时考察教育话语与社会的演变与互动;教育话语分析采取批判和多元的立场,洞察教育话语背后的力量与真实性,强调话语研究的语境与解释性.教育话语分析的基本过程包括话语主题的选取、话语生成与作用机制分析、话语解释与指导话语实践.教育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有利于凸显教育研究的实践旨趣,促进教育研究的人本化,以及强调教育研究结果的语境化.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最具特色和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可以归结为:终生不渝地坚持“教育救国”的主张;对传统教育的深层批判;力倡教育与学术独立;孜孜不倦地引介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尽心尽力、贡献卓著。本文试图在探索胡适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同时,细细品味胡适教育思想于上个世纪传达出来的深透、理性、现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就高等院校而言,“三生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内在规定性和现实条件,这就需要在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活动中,有效整合现有课程与教学资源,并将其有机渗透于大学日常教育实践,合理进行校本化开发与实施。因此,在“三生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应通过课程纲要构建内容架构,在结构开放中实现相关课程间的内在沟通;而在“三生教育”有效教学设计方面,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体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为价值取向所指引的过程,这使得教育活动富含着理想,积蕴着人文情怀。教育的理想是人所赋予的,但人所赋予教育的理想又反过来观照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教育不仅关注既存的社会现实,而且关注着理想的社会形态。教育理想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具有实践品格的现实关切之理想;一是作为教育精神寄所的终极眷注之理想。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北京市“开放辅导”三年多的“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历程,从场域理论视角对其在线教育场域的生成、边界松动、重构扩容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和启示如下:(1)价值共识是“互联网+教育治理”顺利开展的观念性基础;(2)追求教育子场域自治是“互联网+教育治理”的实践演进方向;(3)面向多主体的教育资源建设是解决“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矛盾的关键;(4)教育治理主体行为的变化是“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场域”演进的内生动力;(5)优化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反思当下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知存在理解偏误、教育行为存在实践异化的问题。通过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历史梳理与内涵解析,澄明其意蕴,用以指导教育理解与实践,即以"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来匡正认识偏误,"通过儿童"实现"儿童中心"来纠正行为实践,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