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泠”与“冷”两字可能由于字形相似,故往往有人认为彼此是一码事。因此,时下有些报纸上的文章常常把“西泠”写为“西冷”。例如,《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4版,在题为《开国大印是何人刻制?》一文中写道:“……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又如,江苏《扬子晚报》1999年12月15日 B19版,在题为《金陵八旬翁家藏三件宝》一文中写道:“……石老早年从学西冷印社社长……”。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其实,上述二例中的“西冷”系“西泠”之误,  相似文献   

2.
《老年日报》放大字号广受好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新闻理论刊物《今传媒》2009年2月号刊发题为《报刊字号能否“变大”些,让读者眼前亮堂些?》署名涂俊明的文章,赞扬《老年日报》去年10月将字号变大是为读者着想的的创举.该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几家报纸对鲁迅使用笔名的数量说法各异,莫衷一是,使人不知该相信谁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1月2日第4版,《鲁迅笔名浅谈》一文中说:“鲁迅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辽宁的《青年知识报》1999年11月3日第三版,在题为《鲁迅的笔名与爱憎》一文中说:“鲁迅的笔名共有130多个。”《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四版,在题为《鲁迅笔名知多少》一文中说:“鲁迅使用的笔名大约有158个。”上述三报三种说  相似文献   

4.
1943年6月29日,北京《实报》一版刊出题为《阔别旧京届十载,梅兰芳昨翩然来京》的新闻。其实这是一条假新闻。这是怎么回事呢?那时,在北京《实报》和《新北京报》是发行量较大的两家小报,相互竞争很激烈,都以‘独家新闻”招徕读者。但是《新北京报》采写的“独家新闻”《实报》竟然都有,社长疑有“内奸”,于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9日、20日,《人民海军》报和《解放军报》分别在二版头条位置突出刊登了题为《课堂设在小岗村》的新闻特写。稿件见报后,读者纷纷打电话称赞其选择角度新颖。它通过一件具体小事,反映了基层部队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大主题,与军报曾经刊登过的《农家小院一堂课》、《透过雷达屏幕喜看国力变化》等稿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对部队开展政治教育有指导意义,对新闻工作者如何发现和提炼新闻、编辑稿件也不乏借鉴。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9日、20日,《人民海军》报和《解放军报》分别在二版头条位置突出刊登了题为《课堂设在小岗村》的新闻特写。稿件见报后,读者纷纷打电话称赞其选择角度新颖。它通过一件具体小事,反映了基层部队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大主题,与军报曾经刊登过的《农家小院一堂课》、《透过雷达屏幕喜看国力变化》等稿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对部队开展政治教育有指导意义,对新闻工作者如何发现和提炼新闻、编辑稿件也不乏借鉴。  相似文献   

7.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8.
《扬子晚报》1991年3月12日一版,在题为《谢铁骊故乡行》一文中写道:“当时,她们还是些十六、七岁的丫头,如今已是二十四、五岁的大姑娘了。”《新华日报》1990年12月20日三版,在题为《人老何须自彷徨》一文中写道:“有人扳起指头来算算,说六十岁到七、八  相似文献   

9.
8月14日西安出版的两家大报同时刊登近日小虫弥漫西安城区的报道,读者看后,心感迷惑。陕西日报一版的这篇报道题为《蠓虫弥漫古城》。称本月10日以来,弥漫西安大街小巷的褐色或黑色小昆虫为“蠓虫”,“叮人、畜血”。这是记者访问西安市绿化工程管理处副主任邢志斌后得出的结论。西安晚报一版的这篇报道题为《蚜虫何故漫古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2,(6)
《华商报》2002年9月7日五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刘海若可以站起来了》的消息,导语说:“从死亡线上转危为安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已能筒单对话并‘妙语连珠’了。”尽管“妙语连珠”加了引号,表示刻意渲染,但其用词前后矛盾实在让人有种蹩脚难忍的感觉。稍稍懂得一点语法常识的人都会问;简单对话何以妙臣连珠?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1月29日,钱江晚报人文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作文界)抢分攻擂今天开锣》的文章,联合浙江人民出版社在全省中小学生中推出了一项“让写作文成为技术活”的作文大赛。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湖北日报》“读者与编者”专版自2001年1月12日复刊起,一直由群工部主办(此前一度由总编室主办),先是每月一期,半个版,后改为每半月一期,半个版。4年多来已刊发了近70期。“读者与编者”专版的编辑思想是:在报社编辑部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为办好《湖北日报》服务,为读者服务。它是读者与编者(也包括作者)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载体。专版注重贴近读者,以互动、接近、可读吸引读者,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栏目介绍”、“编辑部吹风”、“我为省报献一  相似文献   

13.
1998年5月15日《南方周末》第13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时针的推移》的漫画赏析文章。该文最后的一句是:“论述事理的题材,往往采用比喻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明嘹易懂得。”此中的“明嘹”之“嘹”应写作“了”。 “嘹”有两音,读“liǎo”时意为“知道得很清楚”;读“liào”。时意为“从高处向远处看”。1964年公布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知识》在一些文章中使用成语时,往往出现错别字。例如:今年第7期,题为《我说“我”》一文中有“凭心而论”;去年第3期,题为《熟悉生活热爱生活》一文中有“哲理名言”;同期题为《闲心耐心细心》一文中有“唾手可为”。以上三例中的“凭、哲、为”均为别字。正确的写法应分别为“平”、“至”、“得”。  相似文献   

15.
无谓的同义重复是一种很讨厌的语病。经常遇到的是“报刊杂志”这种说法。例如,《人民日报》1981年11月6日第4版和第8版出现过3次,《光明日报》1981年12月2日第2版有篇文章,其标题是“订阅报刊杂志的苦恼”。此外,也有说“书刊杂志”(本刊1981年第3期第48页)和“杂志刊物”(《人民日报》1982年1  相似文献   

16.
一1994年元月1日《平顶山晚报》创刊时,便设立“热线电话”栏目,每天筛选三条左右有典型性的读者来电刊发在一版。针对反映的问题,记者帮助读者奔波,一有回信,便以“热线回音”的形式反馈。1999年,“热线电话”栏目挪至二版,易名为“读者热线”,占据1/4版面,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  相似文献   

17.
我看《工人日报》2000年7月1日第四版,有首题为《镰刀斧头的辉煌》的诗,该诗中将“锤头”误为“斧头”。于是,我即写一意见寄给《新闻三昧》。不几天,该刊编辑即打长途电话给我说:“你的意见正确,表示谢谢!欢迎多提意见,帮助办好《工人日报》……”随后在当年第9期刊出我的意见,题为《是“锤头”而非“斧头”》。《新闻三昧》上辟有一栏目名为《三昧书屋》。我认为“三昧书屋”应为“三味书屋”才正确。因为“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11日第8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农妇缉凶 警察何在》的评论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7凶杀人恐怕在当地让群众听来已是耸人听闻,难道还有很多比这更恶劣的案件吗?”笔者认为,句中的“耸人听闻”当为“骇人听闻”之误。  相似文献   

19.
今年植树节前后,一些报纸载文介绍我国的植树节。我发现,有的文章有谬误。3月12日工人日报题为《植树与植树节》一文中说:“1915年,我国规定过7月13日为植树节,1929年又改定孙中山先生逝世日(3月12日)为植树节。”3月12日湖北日报第四版摘登四川日报的文章《植树节:全人类共同的节日》说:“我国  相似文献   

20.
“走街窜巷”?《工人日报》1998年3月29日一版照片说明文字中有“走街窜巷”一词,“窜”字用得不当。“窜”是乱跑的意思,“窜巷”成了在街巷里乱跑乱钻了。正确的用字应该是“走街串巷”,意思是在街巷中到处走动。这里如果使用“穿”字也可以理解和讲得通。“串”和“窜”读音有些近似,字形稍有变化,可是字义却大相径庭。不可混用。“一窝风”《工人日报》1998年10月3日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