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根源是我省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云南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1927年.李根源隐居苏州,而伟大的抗日战争激活了他的政治生涯,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宣传、组织民众,深入滇西前线,贯彻了知行统一的民族气节观,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对滇西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根源对云南教育的五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根源先生是名重天下的云南乡贤典范,其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能文能武,在中国近现代政坛上、文坛上都走得很远。其一生非以教师为业,却与教育有缘,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开创了云南军事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出了朱德等一批著名的军事家;开创了腾冲职业教育的先河,使腾冲教育上了一个台阶,对云南教育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从黄兴和李根源的各自生平及相互间的战斗经历入手,展示了二人间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4.
李根源先生是民国元老,朱德元帅在云南讲武学堂求学时的老师。他从军,军衔至陆军上将;从政,官至农商总长。虽然不以教师为职业,却积极投身教育,尊师重教,重视人才培养,视教育为改变社会的力量。他通过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来影响社会,改造国民,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以振兴教育为天职,不愧为教育家之称号。  相似文献   

5.
李根源在历次革命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他的共和理念。为了切实维护民国的共和制度,李根源先后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切实践行了他的共和思想,为保卫民国的共和政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做出一定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1999年,是云南近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根源先生诞辰120 周年。李根源先生一生经历了几个时代,曾在清末、民国初年、抗战时期,积极筹划云南边疆的建设,与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行径作坚决的斗争,又目睹了新中国建立后云南边疆的巨变,经历丰富。总结李根源先生的治边事迹,对于了解近现代云南边疆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根源在家族影响和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思想。为了实现反清革命:他创办《云南》杂志,鼓吹革命;组建云南讲武堂,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云南重九起义的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根源在亲身经历边疆危机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治边思想。此后,他改土归流,怒俅殖边,有效地巩固了云南边疆。在抗战中,他的治边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打败日寇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武昌首义后,部分省份发生满人流血事件,边疆各民族上层大多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心怀疑惧。云南军都督府派李根源率军西巡,处理滇西问题,途中下令保护楚雄府知府满人崇谦。崇谦的经历反应了云南军都督府民族政策的调整和演变历程,是"五族共和"思想积极作用的表现,也是"五族共和"思想保护了部分满族官员和普通满人生命的例证。此后李根源与崇谦之子宝铎(关振生)有较深交往,并帮助他将崇谦《宦滇日记》(节录)点校公之于世。  相似文献   

10.
武昌首义后,部分省份发生满人流血事件,边疆各民族上层大多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心怀疑惧。云南军都督府派李根源率军西巡,处理滇西问题,途中下令保护楚雄府知府满人崇谦。崇谦的经历反应了云南军都督府民族政策的调整和演变历程,是“五族共和”思想积极作用的表现,也是“五族共和”思想保护了部分满族官员和普通满人生命的例证。此后李根源与崇谦之子宝铎(关振生)有较深交往,并帮助他将崇谦《宦滇日记》(节录)点校公之于世。  相似文献   

11.
在李根源的成长历程中,恩师赵端礼的教诲、为人深深地影响着他.尤其是赵端礼先生"立志、敦品、谨行、习苦、高名节、不欺、博学"七条座右铭,为李根源日后的成功起了根本作用.李根源对赵端礼情真意笃,面对恩师,一生景仰.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构成、体育的人文内涵以及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阐述,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和谐精神可以为修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观提供新的价值取向,为完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为整合奥林匹克运动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提供新的方法。奥林匹克运动需要注入中国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既是指导推动着中国化前进发展的化基本观点,又是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生活性格的基本的化要素与力量。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日新自强、人本主义、求是务实、义以为上、和平主义与爱国主义、有容乃大的开放观与创新态度正是这种精神的八个维面。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我们在今天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包含物形态质层面、知识技术层面、行为层面、文学艺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等。"优秀"的标准至少包括两点:价值性标准和功能性标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有一种偏颇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漠视个性,滞塞创新的,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和误读。人的个性特质与创新精神往往紧相关联。没有个性,构不成大千世界;缺乏创新,形不成历史卷帙。中国传统文化以《周易》为源头,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奠定了崇尚个性,追求创新的理论基础。这一思想由先秦诸子所直接继承并在后世的传承中不断张扬,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恒传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近现代知识分子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许多文化先驱一样,李大钊的中国文化观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折过程。李大钊以开放、平等的心态,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又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他以多元互补的视野提出建立融通和创造的新文化,即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第三文明"。李大钊的中国文化观既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又具有现实前瞻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