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业余通讯员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连续发表稿件,有时个把月乃至三两个月不见一篇稿件上报。对于酷爱写稿的业余通讯员来说,逢到发稿“低潮”,容易闷闷不乐、吃睡不香,这个时候,有些同志能变压力为动力,由“山穷水尽”走上“柳暗花明”;可也有少数同志怨天尤人,焦虑不安,影响了写稿的热情,甚至为摆脱“自找苦吃”的困境,从此“洗手”不干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2.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3.
参加工作后,我一心想当个报刊通讯员,甚至野心勃勃地想当个作家,字不成句,文不成章,但我不怕受挫,恒心不改。1963年至1965年,《南阳日报》共发表我的稿件104篇,《河南日报》发表12篇。1965年县委财贸工作部选送我到《南阳日报》社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新闻通讯学习班,从此我把辛勤写作贴在追求的事业上。 1990年后,我已经50出头了。为了把内乡县农业机械化工作宣传好,坚持每天业余时间写稿。这两年多来,我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十几家报刊和广播电台发稿280多篇。曾出现了一份报纸采用我三篇文  相似文献   

4.
我从1985年1月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到目前为止,先后被中央电台、《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采用了150多篇。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同志来信问我,写稿有什么诀窍,如何提高稿件质量?我的回答是:要在"新"字上下功  相似文献   

5.
年初,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程苓峰的一篇《一流记者挣啥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从业内流传的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说起,提出一个问题:那些自命  相似文献   

6.
我从1974年开始写稿,十几年来,采写的1200多篇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口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其中类似“豆腐干”的短新闻占80%以上。近年来,我在国家及省市级新闻单位获奖的20多件新闻作品中,除有一篇通讯和一篇人物专访外。其余的获奖作品都是三四百字的短新闻。采写短新闻,并非一开始就心甘情愿,写稿时,总想抻长拉大,认为稿子篇幅长,才提气,有份量,到头来,却落了个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结  相似文献   

7.
济南军区某炮兵团政委汪应成,用他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新闻观”,带领和指导报道人员认真写稿组稿。几年来,团队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军事记者》等报刊电台用稿800多篇,先后被军区、集团军、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8.
我是乡政府的民政助理员,也是一个业余通讯员。两年半来,我为各级报社、杂志社和电台写稿三百二十八篇,被采用了一百五十二篇。在我工作上和写稿中,《新闻通讯》对我帮助很大,给了我写稿的精神力量,又教我  相似文献   

9.
1987年和1988年,我写的两篇短新闻分别获得了江苏省好新闻三等奖和全国科技报优秀作品三等奖。区区“三等奖”本不值一提,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则新闻,一则题为《牡丹村持之以恒建设规范化农田》,另一则题为《新淤村提水养鱼改造低产农田获得成功》,写的都是小小一个村的事。但都有幸登上了同一家报纸——《江苏农业科技报》的头版头条,而且都能被推出去参加评奖。是不是多数新闻单位都看重“村级新闻”?恐怕不见得。笔者学习写稿近三十年来,这样的事碰到过不止一次:有时采写一个乡或一个县属工厂的新闻之后,就教于县里时常用稿的高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省以上报纸、电台没把握,一个乡的稿子打不出  相似文献   

10.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12.
深入,透过外部,达到事物内部或中心也。深入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也是多写稿、写好稿的前提条件。那么,怎样才算是深入呢? 到乡村到企业就算是深入了吗?恐怕不能这样说。最近,看了一篇《下乡莫到乡止步》小言论,本人颇有同感。匆匆赶到乡镇或企业,或找领导短暂一聊,或在办公室抄抄材料,然后走上酒桌,头晕而归。这种进乡不细研乡情的采访,尽管有时也能写出稿件,但很难说是深入。到了新闻现场并发出了稿件,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写稿乐李金奎在我看来,写稿是一种生活享受,它不仅可以让我在相田中感受写稿的浪漫,也可讨我一旦拿起笔来就忘记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写稿之乐司谓悠哉快哉!古谚云: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我认为写稿人也应多读书,如果只顾埋头写稿,不注意用知识丰富自己,写稿走弯路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刚当新兵那阵子,写稿热情极高,凭着入伍前发表几篇稿的资本,见啥写啥,有时一天写出三五篇,投寄也不少,但命中率却极低。一家报社在看我数篇来稿后如实说:写稿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多写就能多发,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多积累点理论知识。令我庆…  相似文献   

14.
投稿与刊稿     
回顾自己的写稿经历,有时为初学写稿时的冲动所激动,更不免为投稿的蛮劲而发笑。那时候,有一种投稿、刊稿的急性病;不认真读书看报,只顾埋头写稿,有时一天可以写几篇。而每次写稿都是匆匆忙忙,不严谨思考,不认真核实。稿子投寄出去以后,便急不可耐地想在报上见到自已的作品。然而事倍功半,刊稿率往往只是投稿率的百分之几。收到编辑部的退稿信,不检查自己,还埋怨编辑,毫无自知之明。近几年来,我写稿没有开始时那股蛮劲了,未经深思熟虑的题材,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为新闻传媒写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ZOO多篇稿件(含转载)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有的稿件被发了头条,有的获了奖,有的被选编入书出版,用稿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绝大部分稿件被国家和省级报刊采用。前不久,接到《人民日报响通知,我采写的《心系路桥四十年》这篇人物通讯,已被编入《中国跨世纪优秀人才智慧宝库》一书,很快就要出版发行。回顾多年来的写作实践,我以为在写作上,能取得这点滴成绩…  相似文献   

16.
我屈指一算,写稿已有17载。17年来,1995年创造了我写稿史上的辉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稿8篇,在陕西农民报、三秦都市报等全国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稿件125篇,被安康铁路公安处党委报请三等功。总结我的经验之一即只是因为“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热爱写稿这件苦差事,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广大公安干警的精神风貌,唤起千千万万的人对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从开始热爱写稿,到后来的上瘾,直至现在一天不写稿就心慌,我始终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写稿,使这一艰苦的差事在我的业余爱好中坚持下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失志不渝、坚定不移地写稿,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许是我的自豪和骄傲,但更应该是我的起点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84年开始给《新疆日报》投稿的。我写的《铁路局内燃机车使用冶却水新配方成本降低裂缸减少》的报道,当年在7月13曰《新疆日报》二版上见报后,收到了读者询问详细情况的来信,同时有不少单位派人到乌鲁木齐机务段参观学习。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新闻报道的巨大作用,从此写稿更加积极了。刚开始写稿时,我总感到工作忙,一篇稿子今天推明天,等写出来时,新闻变旧闻,报社也不采用了。应该如何解决工作与写稿的矛盾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找到了办法,这就是见缝插针。有时坐在班车上,我都在构思,想起一句就赶紧记在本子上,以免忘掉。平时外出  相似文献   

18.
我是从一九七零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的。十多年来,我先后向路内外各级新闻单位写稿七百多篇,被十七家报刊电台采用四百多篇,被《陕西工人报》吸收为特约通讯员,被评为《西安铁道》、《中原铁道》报优秀通讯员。回顾十多年来坚持为党报写稿,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努力写一九七一年,队党支部让我担任通讯员,为报纸、电台写稿。热情一来,我一月内就写了十五篇,却石沉大海。我没有气馁,认真找原因,终于明白了写稿不见报,主要是自己没有抓准问题,稿件质量低。从此,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白天上班生产,晚上坚持写稿。这样见报稿件就慢慢地多起来了。一九七二年,我队二班担负咸铜线庄里至梅家坪  相似文献   

19.
我恋上“爬格于”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1962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生我、育我的家乡──未央区草滩镇东兴隆村。回村后.我利用工余时间搞宣传工作,并办起了油印小报《东兴通讯》。我们办小报得到了当时下乡记者张扬(现西安日报政法农财部副主任)的亲自指导,他教我们如何写稿、编稿、办小报,如何写新闻报道。张扬同志是我第一个老师,我的第一篇上报稿子《铁人队长》是他帮助我反复修改后上了西安日报。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接着有几篇稿也见报了。1984年3月13日,我被调入未央区委宣传部担任通讯干事,从此,跃入…  相似文献   

20.
读了王充《论衡·自纪篇》中的“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的佳句,便联想起那婷婷玉立、英俊潇洒而又“不同面”的美人儿和舞台上发音圆润、尽情抒情的歌唱演员唱出的“不共声”的歌。并由此想到,写稿要力戒千人一面,老调重弹,陈言连篇;只有写出“不同面”、“不共声”的文章,才使读者感受到“皆佳于目”、“皆快于耳”。说写稿要“不同面”、“不共声”,我首先想到1985年2月28日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刊登的小通讯《八个姑娘从他身边走开》,此稿写的是战士邢有根八次失恋不失志的事迹。在改革开放不久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