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了生活于定西市安定区境内,中国林蛙成水泉池生态居群的形态特征、种群分布及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2.
文中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研究了杀虫剂敌敌畏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2~24℃条件下,敌敌畏对中国林蛙蝌蚪24h、48h、72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25.18、15.79、13.27和1.86ul/L,并且蝌蚪的死亡率随着敌敌畏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下,敌敌畏污染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高斌 《电大理工》2010,(2):33-34
分别以人工培育的舍蝇幼虫和成虫制成饲料喂养林蛙为例,通过对林蛙体重的影响来说明其可作为一种新的饲料。研究结果表明:林蛙偏爱食用舍蝇幼虫饵料;每天投放2g幼虫饵料,一个月后可使每只林蛙平均增重约5%,且体健。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休眠期呼吸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修改的Kalabuhov-SKVortsov呼吸装置同时测定三龄生中国林蛙在休眠期三个不同阶段空中呼吸和水中呼吸摄氧量,并参考Clifford和Brick的方法测定了休眠期林蛙的CO 2排出量.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在休眠期主要靠皮肤呼吸,以水下呼吸为主;休眠中期皮肤摄氧量占总摄氧量的95%以上,皮肤呼吸在休眠期内保持恒定;CO2的呼出量随休眠的加深而减少,按摄氧量的摩尔数计算,休眠中期的CO2排出量为56%,处于休眠期的最低水平;CO2的排出量和摄氧量存在体重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蛙(Rana Chensi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蛙种之一,具有良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本文研究了中国林蛙的体重与油重、卵重、卵粒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林蛙的油重、卵重及卵粒数均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增长,为其人工养殖的方向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温度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将蝌蚪分别在5℃、15℃和25℃三个不同驯化温度下饲养直至完全变态成蛙,饲养期间定时测量记录蝌蚪全长、体长、体宽及变态情况,所得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不但随发育时间变化而且受温度影响显著,在5℃下饲养其身体全长及体长增长最快,在25℃下饲养体宽增长最快;在相同时间内,25℃饲养温度下蝌蚪的变态率最高,而在5℃下,蝌蚪均不能完成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社会出现了不同利益集团,中国农业已分为农村劳动者,农民工人等8个阶层,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较大,干群关系紧张、城乡矛盾加剧等现象,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为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加强化整合,政治制度整合、法律整合及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8.
分化是事物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演变,包含量的分化和质的分化。技术分化的内在机制包含域内分化机制和域外外容分化机制。技术分化的外在机制是市场需求和社会选择对技术分化的影响。教育技术分化与教育技术进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章对教育技术分化进行了历史维度的考察,并指出教育技术分化的当前表现有:教育技术研究方向的分化、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分化、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分化、教育技术应用的分化、教育技术学学科分化。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层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在学者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基础上,用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分析了社会分层现象.对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做了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林蛙半人工养殖的生产实践,总结了养殖主要技术方法,可供林区从事林蛙养殖的生产技术人员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 目的:探索林蛙副产物林蛙卵油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林蛙副产物林蛙卵油的开发价值。创新点:首次验证了低胆固醇林蛙卵油的减重降脂功能。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连续被灌胃8周后,分成8组:(1)对照组喂食标准饲料;(2)高脂组喂食60%高脂饲料;(3)阳性对照组喂食3.33 mg/(kg·d)辛伐他汀;(4)OORC组喂食2 g/(kg·d)的低胆固醇林蛙卵油(OORC);(5)植物甾醇组喂食0.48g/(kg·d)的豆甾醇;(6)低剂量组喂食1g/(kg·d)的低胆固醇OORC和0.24g/(kg·d)的豆甾醇;(7)中剂量组喂食2g/(kg·d)的低胆固醇OORC和0.48 g/(kg·d)的豆甾醇;(8)高剂量组喂食4 g/(kg·d)的低胆固醇OORC和0.96 g/(kg·d)的豆甾醇。经过不同方法处理后,比较各组大鼠的体重、器官指数,以及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同时,对动物肝脏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并评价损伤情况。结论:低胆固醇林蛙卵油或者其与植物甾醇(如豆甾醇)联用可以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增重、肝损伤和高血脂症状。  相似文献   

13.
Comparative education is frequently concerned with the dynamics of educational change and with educational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hange. One concept widely recognized by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study of change but relatively untapped in educational studies is differentiation. In this paper explorations will be made into the nature of societ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to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educational differentiation. A tentative evaluation will also be offered of the utility of differentiation as an analytic tool for scholar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1)  相似文献   

14.
论人性的发生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什么?众说绘纭。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各种联系中生活实践,就会在不同联系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人性因素,这如感性、物欲性、情欲性、群体性、德性、理性、经济物利性、阶级性、劳动创造性、情爱性、超越性等。人性诸因素共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依赖、作用的完整的人性结构。人性的本质,比较抽象而言,是人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各种行为属性总和;比较具体而言,是具体人通过环境影响和自我选择而在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效能特性。由于德性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深刻,人们往往以“人性”概念来对它加以替代或误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二例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肢体超常再生和畸变进行报道和研究。虎纹蛙肢体超常再生和畸变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变态发育过程中外界创伤的刺激导致组织增生和超常肢体的出现,也可能因农药的使用和“三废”导致环境污染引起变异的发生和超常肢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黑斑蛙Sox基因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x基因家族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基因家族,具有一个保守基序HMG-box,可以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促进基因的特异转录,从而在胚胎发育及性别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简并PCR方法,扩增并克隆了黑斑蛙的Sox基因保守区,获得长约220bp的片段;结合SSCP分析技术,在阳性克隆中筛选出六个不同的Sox基因。本研究为Sox家族成员的分类及分子进化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南美斑潜蝇是从国外传入的一重要害虫,已在国内数省发生,并对蔬菜和花卉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通过室内研究和野外调查,初步掌握了南美斑潜蝇在莱阳一带发生危害规律和各个虫态的危害特点,发现不同寄主植物被幼虫危害后的症状有差异,化蛹部位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也不一样.成虫在6月中上旬有个日活动高峰期,为5:30~7:30.  相似文献   

18.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审美的遗忘性与作为生理层面的遗忘性有着很大的不同,“遗忘”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和逻辑的一种解构与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并,通过这种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